说到古代打仗这个事情其实也还是有点意思的,因为总感觉他们人很多,而且要打仗的话那粮食也一定是成问题的,现代人打仗好像都有什么压缩饼干,压缩米饭什么的,那么在古代士兵行军打仗都吃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都别错过了!
这个题目其实不太好回答,我们国家泱泱五千年历史,每个时代吃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而在行军打仗时吃的东西更是千奇百怪,比如小米、干饼、锅盔、肉干、野菜等等,小米作为我们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小米及其制品应该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军粮。但是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顺带回答一下题目的要求。
众所周知,战争,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后勤补给都是很重要的一环,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的就是在出兵之前要先把粮草先准备好。处于农耕时期的古代,并不是所有当兵的人都是一身爱国情操的,有些只是被生活所迫,挣点军功养家糊口,还能混一口饭吃,如果去打仗还没有饱饭吃?那可是要引起兵变的(有过克扣军饷、军粮而引起军队哗变的例子)。那么,古代的行军打仗时,如何解决一支军队的吃饭问题呢?
1.打仗之前的准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战争从来都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存亡的大事,所以在战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士兵动员宣誓、整衣备甲之外,那就是粮草的准备了。这时国家除了动用本身库存以为,会向全国征收粮食,屯粮是很重要的,万一打起了持久战,前线的需要大量补给,而后方补给跟不上,那么造成的兵败甚至兵变的后果将不是统治者能承受的。古代有种屯田制,就是强制士兵去耕种田地,做到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起到了自给自足的作用,避免了补给的长途运输,尤其是对于戍边军队,有更好的效果。
2.粮草的供应方式
如何保证粮草的运输与供应是很重要的事情,其中一种就是随军运输,我们经常能听到古代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除了数据可能有些夸张以外,所谓的几十万大军其实后勤人员占了很大一部分,养活一支军队的代价是很大的,更何况是要在前线作战的军队,所以就需要更加完善的后勤保障。大家想想,古代的交通运输能力是及其落后的,如果要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的地方去作战,行军时间肯定不短,用牛、马来运输粮食,路上的消耗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走水路的话情况会好很多。所以,粮道有多重要就不言而喻了吧,古代打仗就有很多采取切断对方的粮道,或者烧掉对方的粮仓,给前线军队造成毁灭性打击。
3.前线的补给方法
粮食除了随军运输以外,还有启用粮仓和征用购买当地的人的粮食了,更甚至就是以战养战。国家在全国各地都是有粮仓的,一到了战时,粮食的消耗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只靠临时的屯粮和随军运输是行不通的,这时启用前线的粮仓就很重要了,如果打的是持久战,那么前线部队还会向当地的百姓购买粮食等一些物资,也有可能是直接征用,毕竟都打仗了,征用粮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到了敌后区,那么以战养战就是个好方法了,直接在敌后区获得各种补给,来继续进行战争,不但能给敌对国造成重大的负担与灾难,还减轻了自身负担。比如当时日本侵略者就使用过以战养战的方法。
4.士兵的吃食
好吧,我知道前面我离题了,现在就来说说古代士兵一般吃什么。首先就是小米,小米也叫粟米,在6000多年前又开始有了,而且在古代可以大量种植,也只有能够大量生产的才能作为军粮,在先秦至隋唐时期,军队应该都是小米为主。然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方的水稻、小麦生产逐渐扩大,从而慢慢的取代粟米成为主要军粮。其实限制于生产力的底下,古代吃食的做法肯定跟现代没法相比的,更可况是在战时?讲究的只是能不能吃饱,而不是要求好不好吃。急行军时是没有时间停下来生火做饭的,这时干粮就很重要了,比如馒头和锅盔,馒头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而锅盔更是大秦帝国横扫天下时的利器,据说锅盔硬的可以硬刚刀枪弓箭,应该只能泡水或者就着热汤来吃。至于大家关心的蔬菜、肉类那些,应该都是腌制品,毕竟古代也只有腌制这一种保鲜技术,但是在古代,牛马都是宝贵的战略物资啊,不能随意宰杀的,所以肉类肯定是不会餐餐有的,就算有,也应该是鸡鸭那些。
最后总结一下,古代每一次的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没有充足的准备,是肯定不敢轻启战事的,一旦开打,要打多久就不是你能决定的了,长时间的战争是很容易拖垮一个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