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私有制的产生,才谈得上对死者的原始方式埋葬,这种葬式,仅仅是坑、沟浅埋而己。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财富概念的产生,氏族墓葬有了记载,但直至商代晚期,王室的墓葬现在在地面上是很难发现的。可想而知,这个时代还是“不树不封”的阶段。
正如《礼记.檀弓》记载:“古也,墓而不坟。”“凡墓而无坟,不树不封者,谓之墓。”(有多种说法)题主的”古墓”一词,应该是属于“有身份有地位”的国之重臣,或者王、皇室中的王公贵族,后来延伸到土豪、官员、读书人(有名气的)。
关于 坟 墓 冢 林 陵 的五种葬式名称
(从空中俯瞰辽陵)
《说文》对于陵的解释是:“陵,大阜也”;意思就是陵墓的建设犹如大土丘一样。这样的规模,只有帝王举全国之力,才能达到。
《汉书.五帝纪》载:“山陵不崩,川谷不塞。”所以后代天子去世称为“崩”,影响如山崩地裂。
《说文》对于“林”的解释是,“林”用于墓园的不多,比较熟悉的就是“孔林”,关羽的“关林”,袁世凯的“袁林”。
《说文》对于“冢”的解释是:“冢,高坟也”。它的规格小于陵,也只有诸侯和大官才有资格配有此称号。如汉未三国时代,曹操为自己修筑了七十二座坟墓,史称“七十二疑冢”。
当然,许多地方都有所谓的“衣冠冢”,这是名人和战殁武将不存在尸骨的特称。
冢的规模很大,仅次于陵,随葬品丰富,豪华奢侈。
《礼记》说:“土之高者谓之坟”。坟是几种墓葬形制最大众化的称呼,比墓低端很多,为千百年来老百姓用得最多的一种丧葬礼制。坟,就是用黄土堆砌成的、高出地面一点点的一个小土包。
(张辽墓)
巜礼记.檀弓》说:“墓渭兆域,今之封茔也”。“兆域”一词是指墓地的面积。
最早关于“墓”的解释是不能封土的,与地面平行,下葬的时间也选在黄昏时候,寓意与太阳一起隐于地平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只有寃死的人才立坟茔,使后人知道死者的寃屈。
只是后来的人基本混淆了坟与墓的概念,作为一种文化称呼。比如,现在就是统称为“公墓”。
挖到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同时在地面,向下呈一定的角度挖一条墓道通往墓室,这个时候就要在墓室上方拱顶。
拱顶也叫拱劵,一般来说是条石与青砖混合使用。
在旧社会,一般的墓就是挖个方坑,砌筑砖于五个面,放下棺木,填埋入土即可。
也有平地铺砖,砌墙,棺木由坟的后面推入,封口,砌茔,茔上堆土成丘。如上图的张辽墓。
结语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丧莽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葬俗。本文篇幅有限,无法全面展开叙述,仅为点滴体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