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诸葛亮第一北伐本来成功在望,结果马谡丢了街亭导致此次北伐失败,蜀军只能撤退,此次北伐的无功而返使得本就积弱的蜀国更加雪上加霜。话说诸葛亮此人一直明谋善断,知人善用,可惜这次阴沟里翻盘,偏偏选择马谡去守卫街亭。诸葛亮为何如此看重马谡?马谡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少有能够出将入相的人物,历史评价很高,只是在对待马谡的事情上,成为了人们的争议点。大家纷纷对于诸葛亮的看人能力表示怀疑,觉得诸葛亮识人不明。
那么马谡究竟有没有才能?诸葛亮真的对马谡不够了解吗?忠武认为,诸葛亮不但不是对马谡认识不够,相反,诸葛亮非常了解马谡。众所周知,诸葛亮后期培养了姜维作为接班人,其实在姜维之前。诸葛亮是有一个接班人的人选,那就是马谡。
马谡,字幼常。是马良的弟弟。马家一直是荆州地区的大族,兄弟五个都非常有才名,在荆州地区有“马氏五常”的称号。而诸葛亮和马良关系非常好。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就认为,诸葛亮和马良结为兄弟,或者是两家联姻了。反正不管如何,诸葛亮和马家的关系那是非常要好的。而马谡也尊诸葛亮为兄。
诸葛亮用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优先考虑荆州人,这从后面他的推荐的蒋琬,董和,董允,费祎。以及他在出师表里面向后主推荐的那些人才,全都是荆州人就可以看出。对于这一点,大家可能会认为诸葛亮任人唯亲。其实,古今中外,任人唯亲是无法改变的,即便是曹操,最信任的还是曹氏和夏侯氏这些亲戚。诸葛亮作为荆州派系的领袖,重用自己派系的人也就顺理成章。
马谡是荆州名士,关键很年轻。也确实有才学。史书记载:才气过人,好论军计。对于自己派系青壮中有如此优秀的人才,作为领袖的诸葛亮,自然是要重点培养,更何况两人关系非同一般。马谡是接班人的不二人选。诸葛亮常和马谡通宵讨论。史书载: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非常忙碌的,最后更是劳累过度,54岁就死了。可即便公务再怎么繁忙,诸葛亮也不忘记培养马谡。而马谡确实也有两把刷子,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马谡建议诸葛亮使用攻心战术,最后的成果也非常显著,南蛮再也没有造反过。
刘备也知道诸葛亮非常看重马谡的,特意在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天天和马谡待在一起,想必马谡的这些问题也是知道的。就好像有人对我们说,你弟弟这个人有很大的缺点,你不要用他。我们第一考虑是要改正自己弟弟的缺点,而不是放弃。诸葛亮同样是这样考虑的。为此,诸葛亮后面任命马谡为丞相参军,相当于自己的秘书,进一步培养。因为在诸葛亮看来,马谡才学是有的,就是实际经验不够。
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为了增加马谡的经验,在宿将魏延,吴懿都在的情况下,没有听从大家的建议,破格让马谡担任大军的先锋。并且派非常稳重的王平来辅助马谡。诸葛亮为马谡铺平了道路,是非常希望马谡能够一炮打响,那么以后的事情就好操作了。
按常理,马谡虽说是主将,但是你没有实战经验,正常情况下,马谡应该以王平为主,自己就在旁边学习。就像现在的企业培养接班人一样,开始也是挂名某某总,实际上一切还是副手负责,但是功劳是自己的。诸葛亮派遣王平辅助马谡的目的也应该是这样。只是,马谡终究辜负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完全甩开王平,自己单干,而他的对手又是魏国名将张郃。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新人,面对沙场宿将,失败也就在所难免。或许,马谡太希望证明自己了,太急于求成了。只是终究是欲速则不达。
马谡失败之后,诸葛亮非常的失望。在重大压力之下,不得不杀了马谡。人们称之为“挥泪斩马谡”。其实这是非常形象的。一手培养的接班人,关键时刻掉链子,诸葛亮是非常痛心的。更何况诸葛亮将马谡当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