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大概有19个州,155个郡。那这个郡在当时到底有多大呢?郡又相当于现在的省、市还是县呢?其实当时的郡更像是现在的市,而州就是省。曹操当时坐拥19州里的12州大约有90个郡,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一方了。但是等到了唐朝,为什么郡这个行政层级就给取消了呢?在这之前一直都是从州、郡、县这样排列,而唐朝成了道、州、县,这其实有什么原因呢?
州、郡、府、道、路、省,都是一个名字而已,只不过不同的时代代表的是不同的行政机构。
从根本来说,就是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与两级地方行政管理 的矛盾,一方面中央政权要直接管理,另一方面地方分县过多不利于统一管辖。当时的县令(最基层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需要通过吏部,由皇帝任命(当然,大部分时候任免权还是在吏部),能够想象现在的2700余个县的负责人由中组部和人社部任免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下面撸一下从秦以来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秦:郡--县
汉:州——郡(国)——县
魏晋:州——郡——县
十六国、南北朝:州——郡——县
隋:州——郡——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行省——州——县
明:布政使司——府——州县
清:省——府——县
(各朝代时常有变化)
为什么从十六国、隋朝的郡 变成了唐朝的州 ?
先来看看十六国时候的郡县数量,以后赵为例,设置了15州,96郡,577县,而他控制的范围有多少,也就黄河中下游一带。
到了刘宋,设置22个州,一个周六七十个县国。
梁武帝除暴宁乱,奄有旧吴,天监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县千二十二 。其后务恢境宇,频事经略,开拓闽、越,克复淮浦,平俚洞,破柯,又以旧州遐阔,多有析置。大同年中,州一百七,郡县亦称于此。既而侯景构祸,台城沦陷,坟籍散逸,注记无遗,郡县户口,不能详究。逮于陈氏,土宇弥蹙,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九,县四百三十八,户六十万。 后齐承魏末丧乱,与周人抗衡,虽开拓淮南,而郡县僻小。天保之末,总加并省,洎乎国灭,州九十有七,郡一百六十,县三百六十五,户三百三万 ,周氏初有关中,百度草创,遂乃训兵教战,务谷劝农,南清江汉,西兼巴蜀,卒能以寡击众,戡定强邻。及于东夏削平,多有省废。大象二年,通计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县一千一百二十四。
高祖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 。洎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 ,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 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一顷。其邑居道路,山河沟洫,沙碛咸卤,丘陵阡陌,皆不预焉。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也。——《隋书·地理志》
大凡隋簿,郡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其地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东、南皆际大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极盛也。及大业季年,群盗蜂起,郡县沦陷,户口减耗。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 。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统军戎。至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
为什么杨坚要废郡,关键就是很多州下辖就二三郡,使得郡这一级机构人浮于事,没有存在的意义,因此遂废诸郡。
自隋季丧乱,群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悉令并省 。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 。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县。
三百五十多个州府,没有上一级行政机关直接管理,而直属了中央政权,吏部人再多也管理不过来,因此唐又设置了“道”这一级行政区划。早期的道是一级监察机构和地理区划(等同于五十年代的大区) ,后期逐渐形成了一级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变成了节度使辖区(包括观察使辖区) ,北宋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划分,形成了一个新的行政机构——路 。
至于州郡名字,三字变两字,各自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