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是明朝末期最得宠的太监,自称九千岁,明熹宗的时候,他飞扬跋扈,排除异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等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立即找了个借口,颁布魏忠贤十大罪状,发配凤阳,后又命人让魏忠贤自杀。
可以说,崇祯除掉魏忠贤及其党羽,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朝廷内外都拍手称快,歌颂崇祯皇帝是位明君。然而后来事件发生了反转,公元1644年,在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皇帝下密旨,把魏忠贤的遗骸收葬,重新埋在魏忠贤生前看好的香山碧云寺。
在这个风云飘摇,国破家亡的时候,崇祯皇帝为何会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以前的决策,给魏忠贤修坟立碑呢?这相当于一国之君向天下昭告说,我当初错了,现在对不起。皇帝如此的行为,在历史上微乎其微。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魏忠贤的价值和功绩。魏忠贤是明熹宗最信任的太监,如果只是因为当初私交较好,明熹宗大可只给魏忠贤荣华富贵即可,但现实情况是,熹宗不仅给钱,还给权,许多事物直接让魏忠贤处理,而且很少出乱子,对维护皇权和明朝统治有巨大的作用,因此,魏忠贤也达到了太监能达到的最高位置。
终明熹宗一朝,魏忠贤虽然排除异己,但是在政务上面很有才能,帮助明熹宗处理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因此,明熹宗临终前特意嘱咐自己的弟弟朱由检说:“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是对魏忠贤能力的极大认可。
虽然崇祯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自己也勤政,但是面对大厦将倾,内忧外患的危局,仅仅凭皇帝自己一个人是很难支撑得了,恰恰需要一位像魏忠贤这样,既对皇室忠诚,又有丰富的军事和政务能力的人来独当一面。
并不是说有魏忠贤就能让明朝不走向灭亡,至少也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坍塌,让起义军势如破竹,连基本的有效抵抗都没有。特别是听到大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后,崇祯才猛然醒悟,后悔不迭。
此时崇祯已经无力回天,在绝望中,才终于领会了自己皇兄临终时的嘱托:“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因此,在崇祯上吊的前五天,下旨把魏忠贤的遗骸重新收葬,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肯定,也是对自己执政十七年的通盘否定。至此,历经276年的大明王朝,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