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个没落的封建王朝,山海关一战,打开了中华民族被异族统治近三百余年的命运!入关后的满清大屠杀使中国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五千一百多万下降到一千多,满清达子为巩固专制统治便杀光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残暴程度虽令人发指却只用短短的二十年的时间,迅速让清廷在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康雍乾三朝的“励精图治”,更是将封建专制推向了至高峰!
然,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彻底坍崩瓦解。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的出现便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体现,直到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才彻底灭亡。清朝没了,跟着宣统帝复辟的满族臣子便也流离失所了,多数满清的皇族后裔在东三省找到栖居之地。这是有讲究的,传说中满清的龙脉就是太白山,一方面避免在战乱中来回折腾,另一方面动荡年月太白山下可是避难的好去处。
至今江湖上流传着一个皇族村,坐落在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偏岭乡的泥塔村, 是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 现称金氏)聚居的一个村落。曾经的皇族后裔在那些动荡的年月几乎都恢复了老姓,例如姓金,姓艾等等。可现如今世道不同了,便跑出来一些人为了彰显“皇室宗亲”的身份,毅然决然的开始用起了爱新觉罗XXX。当然,那也是少数。
那问题来了,这些传承至今的皇族后裔平时用什么语言交流?汉语?满语?
经调查的结果,泥塔村的爱新觉罗氏, 久忘民族文化。他们当中没有一个是通晓满文、满语者。由于长期与汉族通婚,其生活方面的礼仪、风习与汉族人已无大差异。其民族意识, 远不及北京、沈阳的满族人。甚至有些人, 竟不知自己是满族人, 只知自己是旗人,旗人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之别。因此, 旗人不一定就是满族人。泥塔的金氏文化水平比较低下, 主要是由于这里偏僻, 远离城市, 且以务农为生,很少接触文化的结果。
曾经皇家贵族的语言,风光早已不在,时至今日,笔者不敢断定一定没有人会说满语,恐怕整个中国想要找到几个能够讲出一口流利满文的人也已是白发苍夷目不识丁的村野老人了。
满语消亡的时间如此之快,难道是清朝没落后才带来的后果吗?咱们先了解一下在近三百年的清史中满语的发展历程:
曾经的鼎盛时期
清军入关时,满人迅速占领北京城,由于八旗成员广泛使用满语,为了能够在乱世中存活,大量的汉人也学习满语。《明季北略》曾提到抓获“会满语的”汉兵一事。想继续当官的的汉族官员、士兵都是背地里学满语只为他日能够晋升。
1730年雍正七年,对八旗汉军的要求“如不能以清语奏对履历,凡遇恩升转俱扣名不用”。可见满语在雍正年间的运用还是相当广泛的,雍正对待满语的态度还是相当重视。几乎覆盖了政治、教育、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跟现代人一样,你想到外企工作,入门的第一条就是语言关得通过。同样的道理,雍正之前想入朝为官者,在满语的运用上对答如流是必须过的语言关。
末代贵族式的没落
有了雍正的铺垫,乾隆时期在封建专制及国有经济上都达到封建专制的一个高峰,乾隆本人对于汉文化的痴迷赶超满文,虽坊间一直流传着乾隆非满人的各种传闻,只是向其泼脏水的雕虫小技,清廷的根基在中期还是相当稳健,流言蜚语丝毫动摇乾隆的统治,而乾隆本人更是毫无掩饰对于汉文化的痴迷,卖弄也好,喜欢也罢。上行下效带来的直接效果促使越来越多的满族显贵学习汉文化。满文的使用在接下来的岁月并不能带来任何的现实成效,又随着一代代满人被同化,满语的使用度已经在清朝中期大打折扣。
到了光绪年间,全国的总人口数大概是四亿多,然真正说满语的人口不足四万。宣统皇帝溥仪更是在自己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提到:“我的学业成绩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许多年,只学了一个字‘伊立(起来)!”因为大臣们向皇帝请安,皇帝必须用满语说“伊立(起来)”。由此看出,要不是满清老祖宗订下来的规矩,就连大清的皇帝都懒得去学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