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像往日一样上朝下朝,处理国政,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征兆。晚上端坐在清宁宫东暖阁内的火炕上处理政务。亥时死神却骤然降临在他身上,年仅五十有二。
八旗旗主闭门磋商之后:皇太极年仅六岁的顺治继承皇位,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后来的多尔衮权倾天下,还娶了寡居的嫂嫂——顺治母亲孝庄文皇后,是真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编者认为,存在着多种因素:
太后下嫁之没记载:
太后下嫁,正史没有相关记载,藩属国的文献资料也没有记载;比较早的文字资料来自于清初张煌言的诗《建夷宫词》“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是清廷反对力量,当时在江南抗清,不是事件见证人,而且张所说的本义,就是说清廷后宫乱伦,不具有统治天下的资格。随着清朝灭亡,民国时候有关文字越来越多,民国是极力排满的,民国给清朝了一个名词“满清”,早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命令禁止了;
太后下嫁之不可能:
说太后下嫁的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依据少数民族“子继庶母,叔纳寡嫂”的习俗,虽然没有可靠的证据,但是说的有些眉目;需要指出: 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妃子,皇太极的皇位继承人是顺治福临,不是多尔衮继承的;仿照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多尔衮执掌大权,但是皇帝还是顺治的;
皇太极到多尔衮的三十多年,清廷非常重视汉化,连中央的官制等都改为汉名;元明已经讲究妇女的贞节了,讲究烈女不嫁二夫,汉族的这种思想,位高权重的多尔衮和母仪天下的孝庄文不会不知道。他们俩要是结婚了,就会加剧汉人对清廷的抗拒。“当家不闹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希望国泰民安,清军刚入关,多尔衮和孝庄文都不傻,最起码不会再名义上犯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虽然太后没有下嫁,但是少不了与多尔衮之间的暧昧,这确实事实存在的:
郎才女貌:多尔衮与孝庄文,要是能够在一起,那是英雄配美人,二人年龄相当,多尔衮的武功和才能不必多说,孝庄文的美貌和品德无与伦比;这原本是人们对婚姻和爱情的一种美好的期盼,凭借此就推测二人关系暧昧,未免过于草率。还有两点非常重要:
多尔衮政治地位的变化:顺治即位,多尔衮和尔哈朗都是辅政王,偏偏多尔衮地位一高再高。之后是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叔父到皇叔父只是是政治待遇不同;再后来顺治的十一岁的时候,多尔衮受封皇父摄政王:皇叔父和皇父性质可不一样了,一个是叔叔,一个是亲爹!顺治自小不缺乏父爱,即位时候已经六岁。一两岁的娃娃都知道谁亲谁疏,知道谁是亲爹,再让十一二岁的孩子突然间改口叫爹,足以说明孝庄与多尔衮关系不一般,深深刺痛了小皇帝的心灵。两年后多尔衮被追认为成宗义皇帝,也是孝庄太后力主。已经危及到是皇太极和顺治父子俩皇位的合法性:如果多尔衮是皇帝,那皇位就来自努尔哈赤,皇太极就是篡夺多尔衮的皇位,顺治也是不合法的皇帝了。偏偏孝庄太后力主,让顺治很无奈。
“真宰相,上揣天心,下度民意。”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知道顺治心里的苦闷,终于在朝廷揭发多尔衮的种种不是,满朝文武一直批斗,对多尔衮被掘墓鞭尸,也不能抚慰顺治受伤的心灵,早已转化为仇恨。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美貌绝伦;清军刚入关,顺治提倡节俭,而皇后酷爱奢华;因为是多尔衮选定,太后的侄女,多尔衮和太后暧昧关系,顺治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毅然决定废后。这种原因,顺治不方便公开说,第二个皇后,也是太后娘家人而被疏远。
顺治一直对太后的耿耿于怀,母子亲情也就淡泊了。越是太后支持的,皇帝就越是反对。再后来,董鄂妃去世,顺治万念俱灰,执意要出家,偏偏又是太后和大臣出来劝说,他就更加不顺。太后与多尔衮暧昧,自己就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皇太极在天有灵,怎能饶恕太后的行为!
太后自知愧对丈夫与儿子,只能悉心教导孙子。临终留下遗言:死后不入丈夫皇太极的昭陵,也不葬在儿子顺治的孝陵旁,而是要葬在孙子康熙陵寝边。这康熙肯定也对太后与多尔衮的暧昧知道一些,至死都没有同意孝庄陵寝建在自己身边,奉安大典四十年没有举行。还是到了雍正皇帝即位,才对孝庄举行奉安大典。这时候距离皇太极驾崩,已经八十年过去了。
伊洛河畔看春秋:多尔衮飞扬跋扈为谁雄,孝庄文与其关系暧昧,迫使朝廷追认他为成宗义皇帝,引发了一次皇位合法性危及;多亏济尔哈朗审时度势,顺治帝乾纲独断,对多尔衮掘墓鞭尸,才挽救了清朝。但是孝庄太后给皇帝留下的伤害,永远都不能消除,也铸成了顺治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