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胜古迹感兴趣的童鞋,肯定都听说过泉州的洛阳桥。这可是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广东广济桥齐名的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哦。建成快1000年了,现在还能用。
每次我去玩,总有摩托从身边呼啸而过,也不怕它受不了。司机不怕,文物局可怕死了,除了各种翻修甚至另建新桥这外,还早就在桥头立牌警告,严禁摩托、汽车上桥,可是哪儿禁得住?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之上,两头连着村子,村民要想过海,明摆着从桥上走比较省事嘛。不过无论如何折腾,洛阳桥始终屹立不倒,不能不让人感叹,这不是死了1000年的文物,而是活了1000年的生命。
然而你有没有觉得奇怪,既然叫洛阳桥,为什么不在洛阳呢?既然不在洛阳,为什么又要叫洛阳桥呢?洛阳和泉州,两地相隔甚远,少说也有1500公里,莫说古代,就算今天你来个自驾游,没十几个钟头也跑不拢啊。明明八竿子打不着边嘛。
结果一查洛阳桥的历史,嘿,还真不是八竿子打不着边。
据载,当时的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每逢刮风起浪,便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无奈这里偏偏又是广东、福建进京的必由之路,摆渡成为唯一的通行方式,故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平安过渡,人们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称为“万安桥”。
然而唐宋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仍,社会动荡,造成大批中原人纷纷背井离乡,南来谋生。迁居于此的,多为思乡心切的河洛人士,因见此地的山川地势颇似故都洛阳,于是便取名为洛阳(现在还叫洛阳镇),此桥改称洛阳桥,此江也改称洛阳江。不仅如此,现在的泉州方言——闽南语,也是从河洛语发展而来的呢。神奇吧?
河洛语是唐代官话。河指黄河,洛指洛水。也就是说,操河洛语的以这俩地儿的人为主。好比现在的普通话之于北京人一样。当然,跟普通话并不等同于老北京话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闽南语肯定也是跟以前的河洛语大异其趣的。但闽南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原汁原味的河洛语,那是一定的。为什么能保留下来?为什么没被当时的福建土话同化?因为那会儿是大规模移民,不是小打小闹,加上文化要比福建先进,所以同化不了,反而是河洛语在吸收这些土话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最终演变成今日的闽南语。在某种程度上,闽南语可谓正宗的汉语。这洛阳桥的名字之所以能一直保留下来,再次说明了先进文化的强势。
那么洛阳呢?到底有没有一座洛阳桥?一翻资料,竟也是有的。彼桥又名天津桥,连接着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龙门大道,是洛河上第一座现代桥。建于1955年,又于1982年、2010年两次增建新桥。瞧睢,现代,1955年……原来建成才几十年,怪不得没什么名气呢。
还有件事颇为有趣。2013年《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上映时,最受诟病的就是洛阳旁边的“海”。你想,洛阳周围哪来的海嘛?其实,如果把武则天的舰队遭遇大怪兽的地点搬到泉州,就合理了。大唐舰队不是远征扶桑吗?泉州这儿有个出海口呢。当然,这儿离日本还远了点儿,但离台湾(那会儿叫琉球)近啊。台湾一直被日本视为入侵我国的跳板。只要编剧肯动脑筋,剧情总是可以自圆其说的。而也许总有那么一天,泉州也会来部海战大片的。别忘了这儿有个真实的海上枭雄郑成功呢。事迹都摆在那里,不用你闭门造车。
话说洛阳桥有多长?834米。有人说,834米是啥概念?我还是不晓得有多长。得,2011年,83岁的余光中老先生亲自用脚步量了下,结果是1060步。其实,考虑到千年来的各种损耗因素,桥刚建成时,必然比现在还长。无论怎样,洛阳桥都够你好好溜达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