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倭患前期,倭寇往往以微小的人数打败数倍于己的明朝军队。东南沿海告急,严峻的现实常常让明朝政府头疼不已。那么,在朝廷真正采取措施并委任戚继光等人前往东南平定倭患前,小小的倭寇为什么能如此让常备军200万的明朝军队头疼呢?又为什么说没有戚继…明朝倭患前期,倭寇往往以微小的人数打败数倍于己的明朝军队。东南沿海告急,严峻的现实常常让明朝政府头疼不已。那么,在朝廷真正采取措施并委任戚继光等人前往东南平定倭患前,小小的倭寇为什么能如此让常备军200万的明朝军队头疼呢?又为什么说没有戚继光,明军就奈何不了倭寇呢?
一、倭寇战术合理,装备精良
倭寇在入侵初期常常战无不胜,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近身格斗中不仅能够熟练地使用双刀,还能和近旁的战友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协同作战。然而,当时与其对抗的明军大多只是凭血气之勇冲击对手,缺乏相应的配合不说,还没有侧翼和后续部队的接应,这就导致了必然的失败。
倭寇因为很少在人数上占优,因此在面对大队明军时,常常采用心理战来打击明军。一开始,他们会采取守势,以挫败明军的锐气。有时候,他们会制造恐怖的气氛以使明军将士陷入恐慌。
装备上,倭寇的刀常常是他们能打败对手的筹码。倭刀虽然长度不过五尺,但因为倭人大多能熟练地使用它,因此在对阵中时常能产生上下四方尽白,不见其人的效果。亦即一片刀光下来,往往能在一丈八尺的方圆之内杀伤明军将士。
同时,倭寇的弓箭和标枪也让明军将士们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倭竹弓长八尺,以弓蹈其弰,立而发失……近身而发,无不中者是古书中对倭弓的记载。而关于标枪,古籍中说它不露竿,突忽而掷,故不测。可见,无论在近战中的对阵,还是远程武器的威胁,倭寇的装备都足以令人闻风散胆。二、入侵并非简单地劫掠,其行径类似军事占领
倭寇区别于一般的海盗的一点,便是他们并非单纯的劫掠财物,而是在登陆之后常常要建立根据地,有时甚至还围攻城池。
倭寇虽然在本质上没有摘掉杀人越货的帽子,但是他们的下层组织力量不容小看。无论是作战或是宿营,下级战士均严格服从首领的纪律管制。而他们劫掠的财物也不止金银珠宝,有时也会根据需要抢夺内河船只或其它商品。甚至有时,他们会大批掳去妇女并让她们缫丝,以此作为不同种类的生活补给。
以上几点,证明了倭寇在登陆之后采取的行动并不是单纯的海盗来袭式攻掠。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活动,可以说和一般的军事占领军在当地组织生产没有多大的区别。
三、明朝军制腐败,指挥官对军队缺乏清楚的了解
大明王朝虽然在军制上规定了常备军由200万的军户每户出男丁一人来提供,但时过境迁,军户的实际数量其实和规定中的200万不相符合。这是因为士兵的逃亡与换籍的事件层出不穷,所以造成了军户的减损。
更加令人无奈的是,不少卫所的土地被各军户抵押或出卖。同时因为东南沿海一百年来几乎没有战事,每个卫所的实际兵员往往没有达到规定的数额,甚至有的只占有规定的百分之二或三。而且留下来的士兵,常常被当地军官当作运输或建设的劳工,或者将其作为仆役在家中调用。
这样就造成了高级指挥官无法获悉手下部队的具体人数,甚至还弄不清楚自己有多少战船可以调配使用。军制的腐败导致了倭患初期明军在战场上无法聚集足够的力量来抗击入侵者,因此有的部队干脆望风而逃。而令人可歌可泣的战斗,却反而出现在各地方民兵所组织的家乡保卫战中。四、明军军备质量欠佳,作战过于墨守陈规
由于明朝政府将各地的能工巧匠都聚集到了皇城中为皇帝的禁卫军制造精美的甲胄,因此各地府县制造的兵器大都不具备让人满意的质量。单从战甲方面而言,一般的野战军只能穿戴衬以小铁片的棉布袄甚至只是由纸筋搪塞而成的纸甲,不得不说在防护性能上令人堪忧。
而对于大家熟知的火器,因为各地府县只是将其作为赋的一部分缴送,因此谈不上标准化。鸟铳在装备进军队后,常常因为有铳管炸裂的危险而使士兵们提心吊胆,以致于士兵不敢双手握铳来作精确的瞄准。而对于火炮,则出现了导火线无法点燃、铅弹与口径尺寸不合等情况。
在战术方面,明军甚至缺乏侧翼和后续部队的接应。作战中,又很少形成有效的队形,只是墨守密集队形的战术。因此在两军交战时,往往会造成一人失利,万人奔溃的结局。而在面对倭寇有效的战术前,即使士气最高昂的军队,也只是靠着血气之勇猛冲敌阵。因此,战败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戚继光到任后,朝廷立即着手募集到资金供他招募和训练新军。在面对火器质量的严峻问题时,他将火器作为辅助战具而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同时,戚继光创立了鸳鸯阵,在战术上一改之前陈旧的作战观念,既使得不同武器间得以密切配合,又让手下士兵摆脱了对倭人战法的恐惧。从此,倭患对明朝的威胁发生了一个大大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