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呢?是指在战国时期的时候,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于在徐州相会,互称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话说魏国和齐国其实原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国,在徐州相王以前他们国君的地位都是公爵,众诸侯国都是朝周天子的。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的国力强盛,最是强大。但魏国自持强大,常常进攻其他国家,魏国的国力也日趋减弱。魏国先在进攻赵国的时候,大败于齐国“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军力受到重挫。但是真正让魏国走向下坡路的严重打击是在公元前342年的马陵之战,当时魏国进军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委任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魏国委任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主帅,迎战齐军,齐军用孙膑的计谋,诈败,魏军紧追,追至马陵,中了齐军的埋伏,数十万魏军全线被歼灭,死者无数。而当时的野心勃勃的秦国,乘机攻打魏国,并占领了极具重要战略意义的河西之地。
魏国腹背受敌,东西方分别受到齐国和秦国的夹击,魏国国君不地不改变对外策略,向中原各小国示好,共同对抗强秦,而诸小国也害怕强秦来攻,接受了魏国的示好。而当时的周朝只是名义上是国君了,实力以及利用价值日渐微弱。周天子令诸侯也到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于是,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以及一些小国到徐州(如今山东滕县东南)去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也同承认魏王为望,魏惠王后改此年为后元年。徐州相王的本质其实是魏惠王和齐威王签定同盟条约,承认对方王的地位。在这以后,后面诸国也纷纷称王。
齐魏国国君称王,否定了周天子在他们之上王的地位,他们与周天子在名号和地位上是一致的了,这是历史的选择,是历史迈进了进了新的阶段的里程碑。所以说徐州相王是战国时代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在徐州相王后,在战国中后期,各国君主的谥号都是某王为多,而战国前期各国君主的谥号几乎都是某公。
齐国在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围魏救赵”大败赵国的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的齐国为救韩国再度给魏军重击的马陵之战。自恃强大不断进攻其他国家的魏国在迭遭惨败,国家军力实力大减,“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魏惠王不得以采纳相国惠施"折节事齐的建议。于公元前334年魏国率众小国赴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亦尊魏惠王为王,又称徐州相王。那么徐州相王结果是怎样的呢?
首先,徐州相王之时,原本的三晋联盟已经瓦解,赵国和韩国先后依附齐国,借助徐州相王,魏国与齐国结盟,可以同时缓和与齐赵韩三国的关系,魏国也可以反过来借助齐国来震慑秦楚。其次,徐州相王名义上是齐魏平分中原霸权,实际上标志着魏国的在中原诸侯霸主的政治地位的丧失。另外,徐州相王是中原诸侯国中第一次称王及互相承认为王。在此以前只有不尊从周朝礼制的楚、吴、越这些国家才自称为王。虽然它们自称为王,但却不被众中原诸侯们承认。中原诸侯们并且把这些称王的国家,当作蛮夷来排斥。所以,虽然楚、吴、越这些国家称王,但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而齐、魏两国此次徐州相王不同,它们都是接受周王加封的诸侯,这两国一直率诸侯朝周天子,他们都作着在周天子的旗号下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来做诸侯霸主的打算。但是,时移世易,历史变迁,魏国国力衰退,已经不能胜任独霸中原政权的胜任。周朝贫且弱,逐渐失去了利用价值。所以这次徐州相王的齐、魏国君互相称王,否定了周天子的独尊共主的地位,周天子在名号上实力上就与诸侯是相一致的了。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意味着从春秋以来,建立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基础上的霸政,随之消失。
徐州相王也让楚威王愤怒不已,认为是奇耻大辱,“寝不寐,食不饱”,因之前天下的大国里,只有楚王自称王。楚国随后还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但是,历史的变迁是时代的需要。徐州相王不久,各大小诸侯国也纷纷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