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很多人都知道,是苏轼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了,苏轼因为自己写的诗而遭到贬谪,虽然说官运因此被改变,但是他的心境也因此而改变了,他成了后世很多人钦佩、敬仰的那个苏轼。不过虽然说当时乌台诗案,是被人举报才遭到了贬谪,但是却也还是有很多人为苏轼求情,甚至可以说有不少人出面救下了苏轼,你知道这些人都是谁吗?很多人可能都觉得,这时候那些政敌必然想要出来踩一脚,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与苏轼之前不对付的人,这时候却站出来力保苏轼,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曾经的政敌,这一回却要救苏轼呢?
1.乌台诗案的起因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国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数次被贬,又数次起用。最为惊险的一次,差点被皇帝满门抄斩,而救他的,竟全是昔日的敌人。
故事所说的,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公元1079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本来只是例行公事,说下自己已经到了湖州,感谢皇上的信任,自己会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之类的话,不曾想结尾的时候没忍住,犯了老毛病发了几句牢骚,表达了对朝廷推行新法的不满。这一发牢骚不要紧,没成想竟惹出大祸来。
《湖州谢上表》传到朝廷后,被有心之人发现,上奏宋神宗,说他的诗和作品里,有很多都是在讥讽朝廷,苏轼的影响力又很大,这样造成的影响很恶劣。证据越搜集越多,宋神宗异常愤怒,于是派人羁押了苏轼。
2.苏轼好友为何不救他
在羁押之后的审判中,苏轼承认了自己诗中对朝廷推行新法的讥讽。后续又牵连出一大批当朝官员,保守派为首的司马光也在牵连当中。
“乌台诗案”发生后,关于怎样处置苏轼,宋神宗也很为难。一方面,苏轼罪名成立,按理说应当把苏轼斩首示众;另一方面,宋太祖早年早有誓约,士大夫如果不是犯了叛国谋逆之罪,不能判处死刑;还有一方面,李定、舒亶、王珪这些一心想置苏轼于死地的大臣还在拼命劝谏杀了苏轼。
众所周知,苏轼进入朝政之时,恰逢王安石推行新法,因对新法不甚认可,多次上书皇帝请求停止新法的推行,由此引得王安石等变法革新派的不满,王安石还曾经贬过苏轼;而另一边保守派的诸多大臣,因和苏轼政见一致,被苏轼引为知己,经常互写诗文对唱。
就在苏轼陷入这等危机之时,昔日的“保守派”好友却无一人出言相救。眼看着苏轼即将被斩首示众,其弟苏辙再也坐不住,上书神宗,请求自降官职,想以此换取减少兄长的罪行。
苏辙虽为朝廷重臣,但毕竟是苏轼的弟弟,本来“连坐”的责任都无法逃脱,求情之事怎能成功。
就在这时,往日苏轼眼中的“奸邪小人”、“新进人士”纷纷跳了出来,宰相吴充、重病的曹太后,都力劝神宗网开一面;革新派章惇为了营救苏轼,不惜与宰相王珪翻脸;就连曾经针锋相对的头号政敌王安石,也劝说神宗:“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至此,苏轼才逃过一劫。
而救他的,却大多是他的昔日政敌!
经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心境变了,作品的风格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他仿若看到了更多以往不曾看到的东西。
我们经常感叹:落难之时方知人情冷暖。而发生在苏轼身上的,除了人情冷暖,还有有才之士彼此间的惺惺相惜。诸如王安石、苏轼之人,或许政治上各持不同意见,但私下对彼此的才能却认可仰慕,不为政治斗争而让私下友情成为牺牲品,其潇洒飘逸,开朗豁达的人生态度,足以令后人敬仰!
章子厚是东坡的老朋友了,名声虽不好,但不是落井下石的小人如沈括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