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发掘其意义深远,不过直到今天,兵马俑身上依然存在很多秘密没有被解开。兵马俑规模十分庞大,所以早期大家都认为兵马俑是通过模具批量制作,相当于现代工厂中的流水线。不过仔细研究发现,每个兵马俑其实都有细节上的差别,所以不可能通过模具制成,这就让人非常好奇了。如此之大的工程量,两千多年前的秦人究竟是怎样打造出如此庞大的地下军队的呢?
1、制作兵马俑的真相
从外观上看,兵马俑形体相似,身高基本在1.8米左右,因此最初考古队以为它们都是用模具批量浇筑,然后烧制而成。但经过仔细研究后专家发现,每一件兵俑的面部表情都不一样,甚至就连头发样式、手势都不一样,数千个兵俑竟然无一相同。
进一步研究后,专家发现不同的兵俑穿着不一样的铠甲,代表不一样的身份,有士兵也有军官,有步兵也有骑兵,俨然就是一支装备精良的完整部队。既然数千兵俑不是批量烧制,那工匠们是参照谁制作的兵俑呢?后来在西安兵马俑考古现场无意间的一个发现,揭开了这个2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谜题。当时考古队在清理一处兵马俑坑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尊兵马俑被压出了裂缝,在对其进行修复之前,专家们联合对兵马俑的内部进行了拍照和扫描,结果发现兵马俑内部竟然是空心的。
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后研究发现,兵俑与铺地砖、陶带圈、沉积土的成分显著不同,这与兵俑原料中大量的砂质羼和料(SiO2)有关,这使得土料中的微量元素比例发生了变化;同一兵俑身体各部位的成分相近,而不同兵俑同一身体部位的成分具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兵俑并非为模块化生产,很可能由不同的作坊独立制作。
工匠先制作一个简单的头部模型,批量烧制出头颅形状的陶胎。接下来,在由专门的工匠按照原型进行面部的精雕细琢,使得每一尊兵俑都不相同,拥有各自的面部特征。而工匠们参考的原型,很可能就是一支完整的军队。
2、兵马俑如何上色
秦俑彩绘是由褐色有机底层和彩色颜料层构成。褐色有机底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而陶俑身上残存的彩绘颜色,主要有红(朱砂,铅丹)、绿(石绿)、蓝(石青)、紫(紫色硅酸铜钡)、黄(密陀僧)、黑(炭黑)、白(磷灰石,铅白)等,多为天然矿物质材料。其中的紫色硅酸铜钡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这种紫色颜料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而秦俑是现有知道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和年代的最早使用它的实物。而与此大约同时代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所使用的埃及蓝,与之有着相似的化学结构,它们有着何种联系不得而知,但却有着同样的神秘。至于铅白与铅丹的制造,分别见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计倪子》和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两书中。《史记·货殖列传》也有“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秦皇帝以为贞妇客之”一段,也说明早在秦代,有关颜料的贸易与制造就已经开始了。
在完成了秦俑彩绘成分的分析研究后,研究人员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测试手段,揭示彩绘的损坏机理。首先搞清了彩绘的结构,也就是施彩方法:先在陶体上涂以生漆,再施以矿物颜料。陶体上的生漆可使施彩面滑涩相宜、吸水性适度,却给现在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带来了与保护其它彩绘文物不同,也更具难度的问题。在漫长的地下埋藏过程中,彩绘的颜料调和剂生漆底层均已老化,颜料层内部的结合力、彩绘各层之间、底层与陶体之间的粘附力都很微弱;特别是生漆底层对水分的散失非常敏感,出土后文物从原先极高的湿度环境中突然暴露在一般湿度下,生漆层迅速失水,引起剧烈收缩、龟裂、起翘、卷曲,造成了彩绘脱离陶体。
3、长明灯的秘密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内“以人鱼膏爲烛,度不灭者久之”。看来,除去大量的兵马俑和贵重的各类陪葬品之外,秦始皇陵内还点燃了无数的“长明灯”,使得整个陵墓内灯火通明,万世不灭。从字面上来看,长明灯是用“人鱼膏”制作而成的,那人鱼膏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人鱼膏就是用人鱼脂肪制作而成的膏状物品。关于人鱼是什么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人鱼是娃娃鱼。娃娃鱼又叫大鲵,有四只脚,会爬树,能发出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属于两栖动物。《史记正义》又引《广志》云:“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史记集解》引徐广语云:“人鱼似站,四脚。”从以上的记载分析,人鱼完全符合娃娃鱼的特征。同时,娃娃鱼油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灯油材料,古代很多人为此大量捕杀娃娃鱼,甚至一度导致娃娃鱼几乎绝迹。秦始皇提炼娃娃鱼油制作成膏,作为长明灯的灯油,的确十分有可能。
第二种说法认为人鱼其实就是鲸鱼。太平御览》引《三秦记》载:“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异物志》中也记载:“人鱼似人形……皮利于鲛鱼锯材木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始皇冢只以人鱼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鲸鱼换气的时候就是浮出水面,通过项上的气孔排气,符合上述特征。而且,娃娃鱼是淡水鱼,不会生活在东海之中,而鲸鱼则恰好是生活在大海中。
所以,有人认为所谓的人鱼膏,或实为鲸鱼膏。由此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鲸鱼油制成的蜡烛。以鲸鱼油制成的蜡烛,每立方米可燃五千天,在古人看来,足够保证地宫中"不灭者久之"的需要了。而且,鲸鱼体积巨大,产量自然也比较大,原材料相对获取比较容易。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说法,那就是所谓的人鱼膏,既不是娃娃鱼,也不是鲸鱼,而是这两种鱼或者更多种鱼的鱼油熬制而成,其耐燃性大大高于鲸鱼油,只是其制作工艺已经失传了而已。总之,不管怎么说,秦始皇想在地宫中实现灯火长明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道理也很简单,整个地宫要想保存完好,必然是密封的状态,所以无论如何氧气都会耗尽,灯火自然就会熄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