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历史上有哪些蝗灾?最后是怎么被解决的?

蝗灾在最近也是很引人注意了,其实蝗灾是从古至今非常常见的一种灾害,不仅是中国,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发生过蝗灾蝗灾过境之后,可以说是颗粒无收了,在历史上蝗灾发生的时候,就是农民最悲惨的时候。不过历史上既然发生过那么多次的蝗灾,人们有没有应对办法呢?面对蝗灾人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1.蝗灾规模会变得更大

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向全球进行了预警,称希望全球高度戒备现在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每平方公里的蝗虫数量可达4000万只,每天能飞行150公里,一天之内能吃掉3.5万人的粮食。

据报道,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三国的蝗虫,数量在一年半内增加了6400万倍,现在已达到3600亿只。如果6月旱季前得不到控制,蝗虫数量可能增加500倍,也就是180万亿只。

仅印度一地的损害,根据印度专家预测,此次蝗灾将造成印度30%-50%的粮食减产。这是多么可怕的灾害,难免会对全球粮食需求造成巨大的影响。

当务之急是如何扑灭蝗虫,最重要的是让军部上阵,军人持喷火器,对着天上的蝗虫喷火,一旦翅膀被烧,蝗虫也不能动了,在地上用铁锹或木板杀灭掩埋,是比较靠谱的方法。

2.蝗灾的危害

但许多国人都开玩笑说,让蝗虫来中国试试,我吃个断子绝孙。这种高蛋白东西很难得的。

搜了一下,淘宝上竟然有卖的,现在有也人工养殖。

大家对此非常信服。话说虎贲君从小在农村长大,蝗虫是没少吃的。在农田做活时,顺手逮几只蝗虫在田间就烧吃了,或者逮着多了,带回家油炸着吃,这是一道非常有名的菜。甚至会把逮住的蝗虫腌起来,等来了贵客当待客的菜,这绝对是一个道硬菜。

这都是童年的生活乐趣,虎贲君非常的向往。

不过从经济角度讲,蝗灾如此可怕,会不会造成全球性粮食减产,以前增加对粮食需求,这或许会利好农业股。投资者认真分析,以了解方法,本平台不荐股。并且蝗灾已经至我国边境,或将进入国内,对我们农业也存在潜在破坏。

不过蝗灾不是普通的田间蝗虫,数量太大了。民间扑灭蝗虫,都是在夜晚生篝火,蝗虫会主动扑火,然后主动被烧死。这也是灭蝗的有效方法。

3.我国历史上的蝗灾

《旧唐书 五行志》记载:“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最近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吃野味成了人人喊打的问题,但如果蝗虫胆敢飞到中国来,吃货们吃这些害早就是为国做贡献。不过在吃之前先请教专家有无危害,以切听权威人士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被迫“以农为本”。而蝗灾是古代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对农业的影响往往难以估量。在明代蝗灾尤为频繁,几乎明代的历代皇帝在位期间都曾遇到,并且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交替出现的大旱大涝和现实社会中的内忧外患,每次蝗灾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关乎生死存亡。

在从春秋战国至清末的两千六百年间,中国历代王朝共发生蝗灾五百三十八次,等于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灾

徐光启曾言“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或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水旱”,

"(唐)贞元元年(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殍枕道。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飞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时饥民啸聚山林。太平县蝗虫飞,飞蔽天,禾穗树叶食之殆尽,民悉转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啸山林。三月,平阳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顺天蝗。"

"(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昌平、唐山、望都、乐亭、平乡蝗,平谷蝻生,春无麦。青县蝻子生,抚宁、曲阳、元氏、清苑、无极大旱,蝗……武昌飞蝗蔽天。房县、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长三寸余。秋,黄安、蕲水、黄冈、随州蝗;应山蝗,落地厚尺许,钟祥飞蝗蔽天,亘数十里……"

周尧《中国昆虫学史》附录历代蝗虫灾害登记表的重新统计结果,从公元前707年(鲁桓公十三年)至公元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中,共发生蝗灾508次(该书印刷有误,统计为2618年,538次)。

蝗虫如此可怕,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是怎么杀灭蝗虫的?

4.古人是如何应对蝗灾

历史上,对蝗灾都是不敢有所动作,封建王朝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惩罚,君王都要修德应对天罚。

到了唐朝,姚崇治蝗以来,封建王朝才开始从统治者层面去灭蝗。

《旧唐书 姚崇传》有记载,大唐开元四年,黄河中下游一带蝗虫大起,姚崇上奏称:“《毛诗》云:‘秉彼蟊贼,以付炎火。’又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贼。’此并除蝗之义也。虫既解畏人,易为驱逐。又苗稼皆有地主,救护必不辞劳。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承山东百姓皆烧香礼拜,设祭祈恩,眼看食苗,手不敢近。自古有讨除不得者,只是人不用命,但使齐心戮力,必是可除。”

一是白天人工扑打,《捕蝗要法》的记载,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属于自春秋战国年间起开始使用,这种方法虽说耗费体力,却工具简单方法简便,且适合大批乡民集体作战。因此两千年来,在中国农村十分普及。这是白天的主要战法。

扑蝗是争分夺秒的事,白天扑,晚上也要扑。晚上主要用火烧法。

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唐朝宰相姚崇果断启用“篝火灭杀法”,短时间里成功将大灾扑灭!“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就是烧了就埋,估计那时候的人还不知道蝗虫可吃。

但白姓不能等到晚上,因为蝗虫啃庄稼是非常快的,等到晚上,地里就只剩土了,因此白天也要扑杀。这一方法不能单独用。

而发展到农业科技更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还是把蝗虫卵挖出来冻死,来年就不为害了,但如果找到蝗虫卵并挖出来也是技术活,多是地上有小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蝗灾  蝗灾词条  哪些  哪些词条  最后  最后词条  解决  解决词条  怎么  怎么词条  
解密

 中国古代男性为何都喜欢蓄须?

胡子作为男性特殊的生理特征一直都受到广大男性朋友们的关注,现在男性多数都会注意自己的仪容,隔个几天就刮一次胡子,免得给人留下一个胡子邋遢的印象,当然也有蓄须的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