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袁隆平在发明杂交水稻之前粮食产量多大?杂交水稻之后又多

如今在网上非常流行一个梗,就是吐槽那些总是做没有意义的事情的人的时候会说:“怪袁隆平让你吃得太饱了咯?”将把吃饱了没事做用另一种方式打开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从这个梗中不难明白,袁隆平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巨大贡献。不过,很多不了解农业的人只知道杂交水稻让我国粮食产量大增,解决世界人类的吃饭问题,但是到底产量增加多少,很多人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众所周知,农业是文明大国的基础行业。远古人类居无定所,为生存问题日夜奔忙,农业的建立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人类开始定居,并且思考其他的发展,文明就此慢慢建立。拥有五千年文明传承的中国,自然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极度的重视农业发展,更是喊出“民以食为天”。凭着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和吃苦耐劳的性情,中国人在粮食的产量方面,一直远超同时期的任何国家。

先秦时期,据《管子·轻重甲》记载:“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当时一钟等于10石,一石相当于今天的0.33市石,而一市石为100斤,这样算下来先秦百亩田地的产量6600斤,即亩产33公斤。不过,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先秦的亩和现代的差别,折算规律为一周亩等于0.328市亩,换算下来,先秦亩产10公斤。这条数据表明,先秦时代普通田地的亩产,而且是最高产量。再看看上田,据《史记·河渠书》记载:“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郑国渠是秦国发展经济重要人工河,周围灌溉的尽是良田,亩产为一钟,换算成今天的数据,就是亩产50公斤。

从这些数据看,在先秦时代,我国的粮食产量高不到哪里去,那么我们再以盛唐时代的数据讲。《新唐书·崔弘礼传》记载:“崔弘礼迁河阳节度使,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河内地区是黄河两岸最早开发的区域,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当地的田是灌溉田,算是比较好的田地。通过记载我们得知,唐朝千顷良田的产量为8万斛,斛是古代计量单位,原定为10斗,后来改为5斗。通过一系列的取舍对比,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唐代的粮食差不多是亩产334斤,也就是167公斤。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在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从里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唐朝时期太湖田地的亩产为138公斤,该地是非常肥沃的灌溉田,因此结合上面数据,唐朝的粮食大约为每亩100~160公斤。到了明清时期,生产力提升一大截,亩产达到300公斤左右。然而对于如今的中国人口,这个产量显然十分危险,如果没有一定的产量突破,中国人将处于大面积的饥荒状态。事实上,粮食产量一直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许多国家都会为养活本国人民心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杂交水稻的基本概念,日本科学家通过三系选育法作为杂交水稻培育。这些实验无一例外都遭遇失败,唯有我国的袁隆平院士成功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

在1971年,袁隆平进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研究杂交水稻,仅仅两年的时间,他就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并继续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在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袁隆平团队第一期目标(1996-2000年)亩产700公斤;第二期目标(2001-2005年)为亩产800公斤;第三期目标的亩产900公斤。参照详细的规划,袁隆平带领团队日夜奋战,终于在2011年获得圆满成功。如今,我国的水稻亩产达到900~1000公斤,此举解决了上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而刚刚过完90大寿的袁隆平,没有为现有的成就束缚,他仍旧奋战在科研一线,为此他在2019年说道:“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公斤攻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杂交  杂交词条  水稻  水稻词条  袁隆平  袁隆平词条  粮食  粮食词条  发明  发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