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历史上的一些战役都是那种势均力敌,或者就是拼死一搏的。完全不会出现直接跳海自杀的。但是在这个“崖山海战”的时候,陆秀夫背着皇帝和10万的军民一起跳海自杀,同时也意味着宋朝彻底灭亡。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反抗都不反抗直接跳海自杀呢?
1、崖山海战十万军民跳海是为何
实际上,当时崖山地区驻守的军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驻军,其中很大一部分成员是当地的一些普通百姓。不仅如此,对于这一支“军队”而言,他们也没有相应的军备设施,就连他们所配备的船只,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商船,并不是能够作为备战使用的战船,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战斗力是非常低下。
大家都知道,当时南宋军队面对的可是实力非常强劲的蒙古军,没有了严苛的训练和精良的军备设施,南宋军队自然是很难成功获胜的。公元1277年,南宋流亡小朝廷趁乱逃到了泉州地区。在这个时候,朝廷已经没有什么公信力了,当他们向泉州地区的市舶司借船之时,就遭到了拒绝。随后,这个小朝廷就在岸边硬抢来了一批商船,并且利用这些船,向着广东一路航行。在当时那个混乱的年代,南宋流亡小朝廷有了这些商船之后,来到福州,他们又通过一些方法得到了一批船只,他们就决定来到泉州地区,希望能够从市舶司蒲寿庚的手里抢下他的上千艘战船。
但很不幸,之后又经历了台风的侵袭,最终来到崖山地区的,连带着皇宫人员,再加上普通百姓,就只剩下了一共十几万人。研究史料我们发现,在这十几万人中,能够有作战能力的顶多占上了三分之一。因此,此时此刻在崖山地区生存的人们,处境也是非常危险的。随着战争愈演愈烈,宋军已经被围困在崖山地区数月之久,可以说此时此刻的宋军已经是穷途末路。
由于没吃的、没喝的又没武器,出去战斗也是给蒙古人送人头,被他们残忍杀害。在这种没有希望的情况之下,很多驻扎在崖山地区的宋人,在极度绝望中,走向了跳海自杀的道路。
2、崖山海战的历史意义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祥兴二年)中国宋朝军队与元朝军队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这场战役以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告终。它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也标志元朝最终统一中国。但日本方面有些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因此有“崖山之后无中国”这一说法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反对民族压迫的抗元斗争是正义的,他们坚决的斗争迫使蒙古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野蛮政策。当然张弘范在炫耀武功的同时,也曾做出一些有益的事。如他在进军中尽量减少破坏和屠杀,在政治上支持忽必烈的汉化改革措施,抛弃蒙古旧制等。他只是按照统治者的命令行事罢了,因此对张弘范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不符合历史真实。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朝代宋而建国,虽然在形式上又一次完成中国的统一,但这个王朝对中国历史的破坏同样惊人。蒙元虽在一些政策上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但许多狭隘的民族主义手段(如四等人制度)都进一步使中国脱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虽然软弱的南宋朝廷比不上蒙古帝国的霸气,却也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演变。事实也证明,落后文明依靠武力取得的胜利只是昙花一现。十万军民投海不屈的悲壮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崖山的海石上,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3、崖山海战遗址在哪里
崖山海战遗址位于广东省冈州,在那里留存着一些崖山海战的遗迹。在崖山海战遗址处,可以看到战船的模型,是木制的,有宋朝的战船模型,也有元朝的战船模型。这些战船模型都是当代人制作的。
崖山海战遗址处可以看到当年发生海战的海面,海面外围是一个出口,当年崖山海战就是在出口处发生的。站在崖山海岸边,看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可以想象当年崖山海战发生时的状况。
崖山海战遗址处有几处庙宇,祭拜的是当时的抗蒙义士,有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这几处庙宇是在明朝年间修建的,当地人一直供奉着这几位义士。庙宇旁边的石壁上,有文人们写的诗词,诗词赞扬了南宋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在崖山海战遗址处,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送于此”。元朝的将领张弘范打赢崖山海战后,在崖山这个地方刻了一块石碑,以此纪念元朝军队的功绩。这块石碑上的字迹到现在还很清晰。
崖山海战遗址处还有宋朝传国玉玺的石像。据传闻,当年陆秀夫背着宋朝少帝跳海时,将传国玉玺一块带入了大海。崖山海战这一地区常年有海风吹拂,并且当地比较荒凉,没有什么植物。在观看崖山海战遗址的时候,可以感悟到当年崖山海战的惨烈,也能感悟到当年南宋人民抗击侵略的不屈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