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比日本人口多那么多,为何抗战的时候国军还是兵源紧缺?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所有的分析人士都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大物博,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而且人口众多。反观日本,那是远远不足日本的,地狭人少,根本无法支持长期作战,所以只要中国去跟日本人耗持久战,那么最终的胜利肯定是属于中国的。

但是当战争真正爆发的时候,人们才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日本当时已经实行了预备役制度,而中国因为长期处在军阀混战状态,所以除了广西之外,其他省份都没有实行预备役制度。所以兵源储备很紧张。

淞沪会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几乎将自己所有的中央军精锐都全部投入进去了,之后又陆续投入了广东来的粤军,广西来的贵系部队等地方部队,但是持续了三个多月之后,国军还是全线崩溃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军的后备兵员补充不上。

在抗战爆发之前,全国只有广西实行了全民兵役制度,所有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都经历了军训,成为了预备役人员。这也是原本只有第七军一个军的桂系部队能够在战争爆发之后迅速扩编到4个军的原因。

其他地方部队就没有这种情况了。比如中央军当时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兵源补充只能从地方保安团抽调,主要是当时已经被国民政府控制的湖南,湖北等地抽调而来。这些后备兵员到达战场之后,再被分批补充到前线的部队。

现在一般都认为,抗战爆发时全国的部队总数应该在130万人,也有的说法认为是200万人左右。这其中既包括中央军,也包括地方部队。而这些有经验的老兵,在经历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之后,就基本上消耗殆尽了。

所以战争进行到1939年的时候,国军部队就表现出了和之前完全不同的战斗力和作战水平。在武汉会战结束之前,国军还有能力在局部地区发动反攻,而在武汉会战结束之后,国军就只能被动防御,而没有能力主动反击。

也是在这之后,国民政府才不得不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强行征召老百姓参军上前线,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拉壮丁。尤其是在大片国土已经沦丧的背景下,国民政府所能够实际控制的领土和人口都已经大幅缩减,从而只能强行抓壮丁,来补充在前线受到损失的部队。

这就是说,即便一个国家名义上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如果没有进行工业化的改造,国家实际上也没有能力动员这些资源来服务于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参与战争。只有国家能够有效的控制和动员这些资源和人口,才能把他们变成自己的战争资源。

国民政府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基层社会自从晚清以来就已经完全崩溃了,而国民政府也没有能力重建。我们现在都说皇权不下县,国内政府的情况还要更惨一些,在许多省份实际上连县都到达不了,更不用说县以下了。

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不仅无法有效的动员全国老百姓参军抗战,实际上也没有能力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通过征税来获得资源,支持战争。当时人们所说的中国的优势其实都只是纸面上的,国民政府并没有能力有效地动员和使用。

反过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八路军和新四军能够在各个抗日根据地内,通过减租减息来动员群众参军,对八路军和新四军所到之处,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重建地方的基层组织体系,把当地的老百姓都编织进自己的网络里,这样也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根据地内的人口和资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兵源  兵源词条  国军  国军词条  日本  日本词条  紧缺  紧缺词条  抗战  抗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