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时间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
“半年说”则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间,这个时间段是从秦国的将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算起,一直到赵括突围身死,赵军大败为止。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长平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它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时间分离开来计算。
“二十一月说”是公元前261年到公元前260年的这段时间,它是从秦国再次攻占上党开始计算的,一直到赵军全军覆没为止。
三个时间段都有各自的争议和依据,不过现在普遍被大众所承认的还是“三年说”的时间计算方法,因为这个时间段包含了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较为详细和全面。
长平之战地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前后消耗时间约为三年的一场战争。它爆发于秦国与赵国之间,规模空前,死伤惨烈,最终以秦国的大胜告终。而上党郡和长平也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重要地点。
长平之战的地点虽发生在赵国长平,但是这场战争的起因却是上党这个地方。赵国接受了韩国冯亭进献的上党郡一事,成为了秦、赵两国长平之战的导火索。上党原先是属于韩国的土地,后来秦攻占了韩国野王,上党也随即与韩国失去联系。秦国因不满赵国接受上党郡,于是便在两年之后重新占领了上党,转而攻向赵国的长平。之后,秦、赵两国在长平打了将近半年的仗。战争结束后,对天下局势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场战争便被称为“长平之战”。
长平,位于现今的山西省高平市,这里除了是著名战役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同时还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它见证了文明的发展,也见证了战争的残酷。赵国的名将廉颇在这个地方抵御过秦兵,也在这个地方失去了主将的职位。赵括在这里首次经历了如此大规模的实战,也在这里被围困,从而丢失了性命。秦军将领白起在这里使赵军全军覆没,也在这里坑杀了四十余万的赵国士兵。
长平是有着历史遗迹和故事的地方,更有着无数的英魂长眠于此。世人也会因为长平之战而永远铭记长平这个地方。
长平之战的意义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无论是从它的规模、伤亡数量来看,还是从影响来看,无疑都是巨大的。那么,这样一场战争,它对当时乃至后世,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呢?
长平之战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它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在战争爆发前,另一交战方赵国还拥有着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力量。但最后,这些力量都在长平之战中消失的消失,减弱的减弱,从而大大削去了赵国的实力。放眼各国,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单独对抗的,是再也找不出了。这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带领着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走向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
而长平之战的现实意义是留给世人的。这场战争中参战的将领有战国时期四大名将里的白起和廉颇,还有“纸上谈兵”的主人公赵括。战争中的作战经验,各种战术谋略的运用,以及其中的失败和成功,都给后世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
当然,长平之战表面上是拖垮了赵国,实际上也是敲响了其余各诸侯国的丧钟。长平之战前后消耗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各国或出于惧怕秦国的心理,或出于保存实力的想法,总之为了自身的利益,都没有对赵国伸出援手。而能够与秦国对抗的赵国战败了,秦国国力的强大再无人能超越,六国离灭亡的道路也就越来越近了。
长平之战在历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带来的意义也值得世人铭记于心。
长平之战遗址
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遗址,位于现今山西省高平市的长平村。高平在春秋时期被称为泫氏,直到战国时期才改为长平。高平三面皆是山,还有一条从北向南流过的丹河,纵贯全境。而崇山峻岭的险要地势也让它成为了自古以来兵家的必争之地。
这里不仅是长平之战发生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长平之战基本上涉及到了大半个高平,其遗址距今也已有了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很多地名、村名的由来也都与长平之战相关。
长平之战的遗址在1995年的时候,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工作。对待这项重要的工作,考古人员非常谨慎、认真。在几天几夜的工作之后,他们才挖开了著名的“尸骨坑”。从过去到现在,遗址内经常会有文物出土。现在,长平之战的遗址已经成为了山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场遗址里还有永录尸骨坑、骷髅庙、安贞堡、秦垒等地方,范围非常广阔,且它们都有着自己在长平之战中发生的故事。
长平之战是历史上一次异常残酷的围歼战,它因规模之大和伤亡惨烈而著于史册。秦国与赵国相加起来有百万之余的兵力,在长平之战中的死伤却达到了比一半还要多的数目,实在是令人悲痛。置身于这场战争的遗址中,世人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不幸,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一幕幕血流成河、尸骨遍野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