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马海德的传奇人生 从万能医学博士到洋红军

马海德:献身中国的美国人

马海德和很多国际友人都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纪念马海德大夫(1910-1988)诞辰100周年之际,我想起了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5年4月17日为国际知名老记者爱泼斯坦贺寿时,巧遇马海德儿子周幼马,握着他的手说的这句话。这再次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着马海德等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贡献。

马海德是与斯诺、白求恩同时代的传奇人物。这位洋红军、万能医学博士,以中国为家,为之奉献半个多世纪,我对他敬仰已久,最后一次拜访是在1981年初夏的一天。

当时宋庆龄病重,我为了报道宋庆龄正在收集相关史料,而马老是她的多年挚友,故必定要访问他。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后海湖畔一座宁静的庭院,造访这位老前辈。傍晚,马老刚从宋庆龄住处参加医疗抢救回来。宋庆龄的病危与日夜抢救的疲劳,使马老的脸色显得悲伤忧虑,但是当我们问起他与宋庆龄的革命友谊时,他立即激动起来:“她真是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导师。”

他的谈话,把我们带到那难忘的战斗岁月。在交谈中,他还让我们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那些画面真实地记录着延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革命与医疗事业的活动。我们曾想将其编成画册,但谦虚的老人不同意。直到7年后,1988年马大夫不幸病故,征得他夫人苏菲的同意,我们杂志社才抓紧时间,协同他家人整理有关马大夫的历史照片,于1989年5月正式出版,这是中外第一本介绍马海德生平的画册,以缅怀他逝世一周年。笔者参加画册编务,对他传奇一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敬仰。

神秘的诊所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身于美国一个钢铁工人的清贫家庭。他靠勤工俭学,念到大学。1933年乔治在日内瓦医科大学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为了考察东方的热带病来到上海,不久开设一个私人诊所。在上海的日子里,他先后认识了进步朋友路易·艾黎、史沫特莱等,尤其第二年在庆祝十月革命节的小聚会上,乔治有幸认识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从此,这位20世纪的伟人走入了我的生活,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大夫回忆说。

宋庆龄很关心乔治的成长,让他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学习马克思的一些著作,使他开始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宋庆龄还建议他做些社会调查,以了解大众生活。路易·艾黎指导他深入20家镀铬厂进行职业病的调查,写成论文,揭露了剥削的丑恶和童工的悲惨遭遇。这些都使乔治逐渐认识到仅靠医学不能根本改变劳苦大众的悲惨命运,要改变旧中国,需要支持社会革命。

当时根据宋庆龄的吩咐,乔治的诊所经常借作进步人士秘密接头和开会的地点。他常驾着自己的小汽车出门购买药品,其中不缺宋庆龄专嘱他去购买的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材,以秘密支援苏区。乔治还帮助宋庆龄掩护革命志士,开车去车站、码头接送受到敌人监视的同志。

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故事,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上海黄浦江畔。1935年夏末的一天,乔治受孙夫人的委托,护送两位神秘的中国朋友,登上去海参崴的苏联货船。

过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揭开此事的历史谜底。原来两位客人是陈云和陈潭秋。长征开始后,中共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络。为此中央特派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离开长征队伍,秘密赴上海,要转去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会议并汇报遵义会议和长征情况。但当时上海地下党已受破坏,一片白色恐怖。陈云只好设法求助于宋庆龄。而宋庆龄则把这重任委托给她可信赖的乔治医生。陈云平安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后,有人将长征材料加以整理,冠以《英勇西征》之题,署名“施平”于1936年春发表在共产国际的刊物上。随后陈云又整理亲历长征的材料,署名“廉臣”写了《随军西行见闻录》,于1936年3月在巴黎中共办的《全民月刊》和《救国时报》上刊发。据说这是最早对外传播中国长征的文章。

陕北的红星

到了1936年,美国医生乔治的命运也发生了奇迹般的转折。由于宋庆龄的影响,乔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能够救中国。为此,他向往去苏区。

1936年春末的一天晚上,宋庆龄对乔治说:“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夙愿要实现了。中共中央想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去实地考察边区的情况,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我看你和斯诺一块儿去吧!”乔治对此兴奋不已。

这两位美国青年到达延安,受到党中央负责人的热烈欢迎。斯诺与乔治在陕北走访3个多月,访问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和许多抗战军民。斯诺采访结束,与乔治惜别时,把自己一件黄色鹿皮夹克留给好友乔治作纪念。

斯诺陕北之行“获得世界独家新闻”,其重大成果是写出了震撼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称《西行漫记》)。当时由于保密原因,斯诺应乔治的要求,在书中没有写明宋庆龄马海德的有关史实。

陕北之行,使乔治看到中国的未来的红星。他则实现了人生的转折,加入了工农红军,穿上普通的战士服装,戴上闪耀红星的军帽,改成中国人的名字——马海德,他保留了美国出生的名字“海德”,而特别加上陕北回民的“马”字,以示自己全心全意为陕北军民服务。

在陕北苏区,他被中央委以重任,成为军委卫生部顾问,以后又兼任外事组顾问。在清凉山下成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大夫;他随军转战各地,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抢救伤员。“洋红军”在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与中国姑娘周苏菲喜结良缘,落户陕北,与军民同患难,共奋斗。他乐观和善,乐于助人,时常有人找他帮修理手表、手电、打火机,甚至应急当接生婆,他都有求必应,因而被大家称为“我们的万能博士”。

在被封锁的陕北苏区,面对缺医少药的极端困境,乔治受毛主席委托,到各地考察,尽快写出战地医疗状况调查,提出建立一批军民医疗机构的计划,并克服困难,逐步加以实施。特别是致力于争取外援。马海德牢记着在临别时,宋庆龄郑重地聘请他作为她驻延安的代表(1938年保卫中国同盟成立后又成为这个组织的代表),要求他尽可能提供详情,以便为根据地广泛争取海外援助。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海德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经常将自己的工作情况、当地急需的药品、物资情况写成报告,通过周恩来设法转给宋庆龄。根据这些材料,宋庆龄通过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进行对外宣传,争取国际社会的了解与支持。

宋庆龄及其保卫中国同盟的大力支持下,马海德先后接待了前来支援抗战的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爱德华、柯棣华大夫和巴苏大夫以及德国的汉斯·米勒大夫。

由于中外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苏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得以迅速开展,国际和平医院从1938年的第一所,发展到拥有8个中心医院和42个分院及许多为军民服务的医疗网点。仅经马海德本人治疗的军民就多达数万人。

宋庆龄马海德的工作十分满意,曾去信称赞,并赠给一张她的10英寸半身像片。正面有她的亲笔签名,背面写有这样一句话:“感谢你对国际和平医院所作的努力和献身精神。”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一批外国记者、外交官来到解放区访问。他们到延安,总希望找马大夫,因为他是一位深知内情的西方人。马大夫陪他们参观,耐心而有说服力地同他们交谈,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和中国革命不可阻挡的前进潮流。马大夫在外事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被黄华誉称为“没有头衔的外交家”。

从草原到边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立即申请加入中国籍,成为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国公民。毛主席为此请马大夫一家去中南海做客,对洋女婿成了中国女婿表示祝贺。

不久,马大夫受中央委托协助组建卫生部并担任顾问。他保持和发扬延安精神和作风,不畏艰苦,奔忙于城乡以及草原、边寨的医疗战线上,也活跃在医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里。

他把毕生精力投入人民共和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在中国消灭历史遗留下来的性病和麻风病作不懈的奋斗。他历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麻风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肿瘤基金会名誉主席等,先后荣获达米恩杜顿麻风协会奖、美国加州的国际公共卫生及麻风病防治成就证书、黎巴嫩科芒德尔国家勋章、美国艾伯特-腊斯克医学奖、印度甘地国际麻风奖等。

他继续为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与友谊积极工作。不管是出国访问,还是在国内接待来华外宾,他都热情地介绍新中国。直至晚年病危,在病榻上,仍在忙于与国际医学界联系交流,以争取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

马大夫于1988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部分骨灰撒在延河里和美国的故里。当年在延安见证这位洋红军经历的黄华有这样的评价:“马海德以自己的一生表明,他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他是我们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马海德  马海德词条  红军  红军词条  万能  万能词条  博士  博士词条  医学  医学词条  
战争

 美国特种兵用什么枪 用什么武器

说起特种兵,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了,这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的、军事目的以及经济目的而专门组建的,用于执行特殊任务的部队。这只部队具有人员精干、编组灵活、机动快...(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