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都有哪些?册封诸侯为何行不通?

整个先秦时期的制度变化是十分巨大的,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是朝的分封制。不过随着天子的权利每况愈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天下早已不是国的天下了,那分封制究竟有何弊端呢?其实王分封诸侯,大部分也都是同姓诸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子对各个诸侯越来越难管理,其中还出现了诸侯霸主,依附关系的重心逐渐颠倒了过来。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先秦时期的重要制度,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行政管理体制的定义

所谓行政管理体制,就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治体制及其管理制度的总和。

秦并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实现了华夏民族更大程度上的文化认同。随着郡县制的确立,中央集权就此成型,“万世皆行秦政治”,以后历代,基本沿用秦朝体制,实行直线型管理模式,行政指令得以迅速有效地传达与贯彻。那么,先秦行政管理体制是如何运作的呢?

先秦,一般来说,包括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三皇五帝”时代、夏朝、商朝、西以及春秋战国。

(二)三代之前的组织模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部落大联盟

以下理论纯属假想,是否合理敬听诸君评断。

距今1万年前,适宜农耕的黄河、长江流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居民点星罗棋布,一旦家族庞大,势必要分家另居,同一血缘的居民点联合一起抵御猛兽与自然灾害,组成氏族。这时候,应该在母系氏族时代末期,氏族内部老祖母是绝对权威,老祖母一般会有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基本要带一个“女”字旁,氏族居民外交活动时以此名号自称,后来,就成了此氏族的“姓”。

在当时,已经抛弃了落后的族内婚——交配与生殖在血缘内部进行——而推行了族外婚,也就是数个友好氏族之间互相通婚。这几个友好氏族很容易就结成了同盟,这个同盟就是部落部落内部其实也是靠血缘或是亲情来维系的。问题来了,部落酋长谁来当?两种模式,氏族长轮流当,或者实力最强的氏族长一直当。部落酋长自然就是行政首长,安排生产劳动,分配劳动果实。

随着人口增长,这样的部落越来越多,外交与战争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图腾应运而生。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先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迷信他们有超能力。这是百度的解释,你不要被这些噱头吓倒,说白了,图腾就是部落之“姓”,比如说你是蛇部落,他是云部落、或者棒子部落等等,神化这些形象,以期保护部落民众衣食无忧。这些形象常常刻画在一块木板上,立在部落议事大厅前,叫做图腾柱。据说,华表就代表图腾柱。

战争的结果也有两种,结盟或合并,很多部落统合到一起就是部落联盟,数个部落联盟统合到一起就是部落大联盟。炎黄战蚩尤就是部落大联盟之间的决战,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蚩尤部落南窜江淮为苗蛮,炎黄子孙得以在黄河流域生根结果,开枝散叶。伴随战争而来的是文化的碰撞,图腾之间派生杂揉,终于产生了“鹿角虾目、马嘴鹰眼”的“龙”的形象,华夏民族又被称为“龙的传人”。

炎黄以降,部落大联盟酋长之下有“四岳”、“十二牧”之说,“四岳”相当于部落联盟酋长,“十二牧”也就是部落酋长,他们大概相当于后世的郡守与县令。他们之间也不仅仅是同盟与服从的关系,还有了管理与被管理的意味。此时的部落大联盟酋长不止分派生产劳动、分配劳动果实、发布战争命令、祭祀祖先神祇,还有了处置战俘与罪人的生杀予夺之权。

部落大联盟内部,争夺领导权也就是大酋长宝座的斗争始终存在。与部落不同,各个部落联盟实力大体相当,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大联盟酋长的位子基本是轮流坐庄的,这就是一直为儒家所推崇的“禅让制”。剥开温情的面纱,不如这样表述:不得不禅,禅而不让。法家巨擘韩非子很通透,他说哪有什么禅让,“舜逼尧、禹逼舜”,皆是“人臣之弑君者也!”

(三)夏后氏与异姓部落的关系:文化上认同,形式上依附

五帝时代,男人已经从老祖母手中接过指挥棒,进入父系氏族时代。靠着大禹王治水的丰功伟绩,夏部落联盟一枝独秀,大禹“指定”禅位的继任者——东夷部落酋长伯益——在大禹之子夏启财阜兵雄势力高压下噤若寒蝉,无奈放弃大酋长之位,夏启开启了世袭制的先河,夏朝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夏朝最高领导人称“后”,甲骨文中,“后”字就是一个怀孕女人的形象,很显然,这个字也是母系氏族社会遗存。夏联盟原有十一支同姓部落,可见实力不小,这对中原及边少数民族部落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不得不屈服于夏后氏的领导。夏朝势力范围远达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北等数省,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这里是姒姓十一部的主要居住区。夏后氏与异姓部落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文化上认同,形式上依附。

夏朝末代后姒履癸时,源自东夷族的商部落逐渐崛起。部落首领商汤施行善政,网开一面恩及鸟兽。最终,靠着远交近功、恩威并举,流放姒履癸于南巢,取代了夏后氏的共主地位。

(四)商帝相当于武林盟主

部落崇信上天与鬼神,其首领称“帝”。神话传说中,简狄吞燕卵而生商人始祖契,卵即子也,商人因以“子”为姓。契助大禹治水,因功据商丘繁衍部族,此地本为二十八宿中“商星”之分野,因以“商”为地名、部族名。商族先王常游走列国做买卖,后来,就有了“行商坐贾”一说,“商人”则成了生意人的代称。

商汤沿袭夏朝旧制并有所发展,在势力所及之处施行“内外服制”。即,让同姓之邦居于王畿之地(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享受贡赋,为一等贵族,实行内服制度。异姓部族分层次居于王畿外围,分派王子或王妃代为管理,实行外服制度。比如妇好,就是商帝武丁之妃,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将军。

商帝相当于武林盟主,对外服方国先行征服,而后被拥戴成为共主。在甲骨文卜辞中常见商帝征伐外服方国的记录,商朝末代帝子受辛时,东夷族意欲脱离商朝控制,子受辛派出大军平叛,乘内服空虚,远在关中的姬部落在背后放了冷箭。

(五)天子封建诸侯与礼坏乐崩

国始祖后稷据说是帝喾之子,善营农事,被后人尊为农神。后稷因功占据关中沃野,其部族以“”为名,甲骨文中,“”字状貌田野之上庄稼茂盛。会种庄稼,吸引大批居民前来投奔,在与西戎各族征战中又锤炼了军事能力,经过十数代的发展,部落人丁兴旺,军力强劲,到了子受辛的父亲帝乙在位时,部族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帝乙无奈封部落酋长季历为“西伯”,意为西部老大。

季历之子西伯昌时,已确立了“剪商”的目标,到了他的孙子武王发时,集合同盟,乘虚而入,牧野鹰扬,商帝自焚,王一跃而成天下共主。

王自诩受命于天,称天子。天子对天下诸侯部落有“封建”大权,将同姓诸侯分封于地势险要之处,保证王畿(关中与洛邑边)的绝对安全。其他功臣、古帝后人封于外围,按照爵位级别献纳贡赋。这其实也是对“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在礼的约束下,天子有权集合诸侯攻打异族或不听命的诸侯,诸侯不得“自专征伐”,这样就保证了大小邦国均能和平共处。

西末年,幽王“烽火戏诸侯”,违背礼废嫡立庶,终于导致戎族残破镐京,平王东迁洛邑,天子实力急剧衰退,很被诸侯们看不起,违背礼之事层出不穷,诸侯们征伐随意,战争多了起来。

分为“春秋”、“战国”两部分,春秋时代多为“争霸”战争,这个也容易理解,天子不行了,自然会有实力强大的诸侯出来主持大局,这个人就是“霸主”。他承担了天子的所有责任与义务,当然不是白干,在他护佑之下的大小诸侯们是要向他交纳“保护费”的。也就是说,“霸主”是有实无名的“天子”。

随着“大一统”思想的逐渐成形,战争从主持正义走向兼并,“杀人盈城,杀人盈野”,这就是“战国”。战国末,天子分封的一百多诸侯剩下了十几个,七个超级大国被称为“战国七雄”。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旧制,改“世卿世禄”为“军功授爵”,秦军成为“虎狼之师”。“废井田,开阡陌”,改变旧有生产关系,生产力得以大发展。终于借助地利,一统了天下。

秦王政“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不再封建诸侯,而是委派官吏管理地方,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封建社会真正开始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册封  册封词条  先秦  先秦词条  行不通  行不通词条  诸侯  诸侯词条  时期  时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