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神白起会被秦昭襄王赐死,实际上跟范雎有很大关系。因为范雎帮昭王巩固了王权,把秦国四大贵族给赶出,所以昭王决定启用范雎为相。后来长平之战爆发,白起将赵军全歼,在国内名声大涨,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这便引起了范雎的嫉妒和忌惮。按理说,两人一文一武互不干涉,但范雎还是容不下白起,最后借他跟昭王不和,进一步向昭王谗言,白起就这样被赐死了。
白起作为战国末期四大名将之首,其一生历经大小七十余战,未尝一败,根据统计,先后战死于其手中的士兵多达150万以上,占据了整个战国时代战死者的一半以上,故而又被称为“人屠”。其一生功勋卓著,然而性格却着实有些孤傲,这也是造成其与范雎结怨,最终被昭襄王赐死的主要原因。
白起一生战功赫赫,乃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白起,芈姓,白氏,战国时期秦国郿邑人,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因人称胜为“公孙胜”,故也称白起为“公孙起”。其一生魏国效命30余年,历经大小战役70余战,攻城70余座,歼敌多达150万以上,因功受封武安君,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起善于通过分析敌我形势寻找战机,从而制定最佳战略战术,因此其战术风格极为多样,令敌人防不胜防。以其一生几场典型战役为例:伊阙之战中,面对魏韩联军,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式;鄢郢之战中,则采用掏心战术,辅以水攻之术,直捣黄龙;华阳之战,则采取长途奔袭之术,出其不意地大败魏赵联军;长平之战中,则以佯败诱敌,诱敌深入,然后分割包围,继而大败全歼敌军。
如果说战术风格多样,使得敌将很难寻找到应对之策,是白起百战百胜的根本保障,那么穷追猛打、以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的作战风格,则是其被称为“人屠”的主要原因。
白起一生作战,从不以攻城略地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其一生所指挥的战役,几乎全都是歼灭战,一旦大败敌军,必将穷追猛打,因而被评为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也正因此,导致战死于其手中的士兵多达150万以上,占到了整个战国的一半以上,自此之后,六国几乎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对抗。
人屠也好,战神也罢,无论如何,在那个名将辈出的年代,白起都无疑是最耀眼的几人之一。
白起性格过于孤傲,导致其最终被赐死
白起最终被赐死,与其和范雎结怨是密不可分的,而两人之所以能够结怨,显然与白起孤傲的性格密不可分。
范雎之所以能够得到秦昭襄王重用,主要依靠的便是驱逐四贵(穰侯魏冉、泾阳君公子巿、华阳君芈戎、高陵君公子悝),帮助秦昭襄王重掌朝政大权之功。白起与穰侯魏冉的关系自不必多说,这一点便促成了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两人结怨的另外一点,便是白起对范雎这种行事风格看不惯。
白起之所以能够做到武安君,除了穰侯的提拔之外,主要凭借的便是自己的赫赫战功,而范雎呢?仅凭一张嘴皮子和各种阴谋诡计,便一举坐上高位,这是白起所看不惯的。而以白起的孤傲性格,自然不会给范雎好脸色,就如同此后的李斯和蒙恬一样,两人在朝堂之上完全站在了势同水火的对立面。
司马迁评价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白起与其的天然对立,自然就为之后的一切埋下了苦果。
两人的这种对立甚至已经是诸侯皆知,长平之战后,面对即将到来的灭国危险,韩赵便派苏代前去游说范雎,最终成功阻挠了白起趁机灭掉赵国的计划。白起自然对此心生不满,再加上白起在此后多次患病,多次拒绝率兵出征,而在其他秦将进攻赵国先后受损的情况下,白起甚至说出了“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样的话,再加上范雎从中作梗,最终惹恼了秦昭襄王。
在秦昭襄王的迫使下,白起不得不带病出征,然而在行至杜邮之时,在范雎的蛊惑之下,秦昭襄王还是派出使者命其自刎,一代名将白起就此终结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