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完璧归赵有哪些历史误解?赵国并非最大赢家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背后典故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秦国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但蔺相如认为秦国强大,就算失去城池他日也能轻易夺回,所以赵国不能答应。但如果赵国不应便会理亏,最后蔺相如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试探秦王的目的。蔺相如利用自己的智慧,既没有丢掉和氏璧,也没让赵国蒙羞。不过“完璧归赵”最大的赢家,也并不是赵国

完璧归赵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细看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漏洞:一块宝玉真的值那么多钱吗?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杀了蔺相如?蔺相如又真的达成了出使目标吗?

先回顾下故事内容: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宝物—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后,心痒难耐,就给赵惠文王发了一份购买意向书,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

赵王很是犹豫,因为秦王信誉非常差,经常黑吃黑。万一把和氏璧给了他,而对方来一句—你先记我账上—怎么办?那样不是明摆着被欺负吗?但不给的话,又怕惹恼了秦王,一旦他出兵攻打赵国怎么办?

真是左右为难。

这时有人举荐了蔺相如,说他智勇双全,能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一番交谈后,赵王很满意,便让蔺相如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先是奉上和氏璧。秦王一见美玉,大喜,并让美人及左右侍从共同欣赏,但绝口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一看,这是要赖账的节奏啊,于是借口美玉有瑕疵需要本人亲自指出为理由,把和氏璧要了回来。

重新拿回和氏璧的蔺相如画风一变,对秦王说:您这根本没有诚意啊,纯粹是糊弄鬼呢。我们大王在进宝之前,沐浴斋戒了五天。秦王您如果真有心,也应该沐浴斋戒五天,并用九宾之礼来待我,我才敢献和氏璧给大王您。

秦王答应了。

然而蔺相如再三思量,认为秦王虽然如约斋戒五天,但恐怕还只是面子工程,终究不会把城池给赵国。于是让随从换了身仆人衣服,从小路返回,先把和氏璧送还赵国再说。

五天后的秦王廷上,蔺相如把和氏璧已还赵国的事实和盘托出,并跟秦王说:您这边赖账是出名的,只要大王您先把城池给赵国赵国还能不给和氏璧吗?

秦王是骂娘的心都有了,不过也只能是但笑不语。一旁的文武大臣却纷纷摇旗呐喊:杀了他,杀了他。但秦王知道,就算杀了蔺相如,和氏璧也已经拿不到了,反而让秦赵交恶,太不划算。于是便将蔺相如礼送出境。

回国后,赵王高度赞扬了蔺相如的秦国之行,认为他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出使,没有让赵国在诸侯中丢份儿。于是拜蔺相如为上大夫。至于交易一事,最终还是泡汤了,秦国没有给城池,赵国也没有给和氏璧。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大概情节。乍一看,蔺相如是智勇双全、视死如归,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没让赵国的利益受到丝毫的损害。漂亮的不像实力派。

然而,仔细推敲下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漏洞很大。

其一,和氏璧是一块宝玉,按照现在的概念理解,也就是一个奢侈品,充其量是有些文化内涵罢了。这样的一件物品值得秦王用土地来交换,还多达十五座城池?秦王是疯了?难道秦国的土地是大水漂来的?败家也不带这么败的吧。

其二,面对秦王的交易请求,赵王本是拒绝的,但又不能直接说滚犊子,因为怕惹怒秦国,万一对方发飙怎么办—这么好的价钱你都不愿交易,是存心给哥难堪是吧?揍他。

我们看蔺相如的表现。他先把和氏璧给秦王后又耍诈要了回来,非要对方斋戒五天并以九宾之礼迎接方才献璧,理由是这样方显诚意。秦王愉快地答应了。

然而,蔺相如却私下里将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赵国。等五天后的朝堂上,蔺相如抱着一幅大不了你杀了我的心态,单方面撕毁之前的交易要求,更改为:你得先给我城池,我再给你和氏璧。

这不是赤果果地把秦王当猴耍了一回吗?说好的怕惹怒秦王呢?你当初直接跟秦王说,你丫必须先给城池我再给和氏璧,不就结了吗?费这么大劲却搞了这一出,是要闹哪样?赵国的外交官原来这么好当啊?

面对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推测:双方其实都没曾把和氏璧放在心上,所谓的完璧归赵只是表象。

在以“璧有暇”为借口重新获得和氏璧后,蔺相如说了一堆话,其中有一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后来,在得知蔺相如已经将和氏璧送归赵国后,秦王同样说了这么一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和氏璧不是天下至宝吗,秦王不是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吗,怎么这时候交易的双方都用如此轻视的语气说出“一璧之故”这四个字?

可见,双方其实都明白,和氏璧并不值钱,它只是一个被摆在明面上的标的物而已。既然如此,秦昭王为什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呢?是要秀智商下限?

醉翁之意不在酒。

秦国这时的战略目标是楚国。然而他又担心在攻打楚国时,旁边有人出刀子。所以秦王必须要先安定山东诸国,保证这些小伙伴不给自己捣乱,避免各国合纵攻秦事件的重演。

如何保证?便是与天下第二强国赵国合作。但要想让对方乖乖合作,得先打压下他。

秦国先是声称用十五座城池交易赵国的和氏璧,这就如同美国说要用一个州来交换我们的清明上河图,明摆着是糊弄鬼呢。秦昭王这么做,纯粹是故意打击和羞辱赵国

赵国给还是不给?

给了,那好,这样的屈辱都受得了,说明赵是怕了,接下来两国合作协议签不签?也得签吧。不给,那更好,这是你让我发飙的啊。于是进行第二步,开战,打到你口服为至,然后再签订合作协议。

赵国实际上是没给。所以完璧归赵后,秦国接连两次伐赵,都胜了。之后便是渑池之会,秦国主动议和,双方修好。

可见,无论给还是不给,对秦国来说,区别不是太大,他的目的不是一块宝玉,而是为了与赵国达成合作关系,进而稳定山东诸国。之前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掌握谈判的主导权。

赵国呢,赵王当然知道秦城池换璧的意图,但他得维持自己的大国形象。

如果不去秦国,惹恼秦国只是小事,关键在于是向天下示弱:不管秦国是不是有诚意,但对方的条件如此优厚,而你连去都不敢去,太胆小了吧!大国气象呢?所以蔺相如必须要去。

蔺相如不仅去了,还让秦王斋戒了五日,并用九宾之礼招待自己。这先给赵国挣回来一些面子。其后,在隆重的迎接日,蔺相如义正言辞地宣告了赵国的立场:

是你秦国先没了信用,所以我不得不先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只要你秦国遵守约定,先割让城池,我赵国肯定会将宝玉奉上。

这一番言论,不仅化解了秦国的出招,显示了赵国不惧秦国的胆气。而且把主动权移到自己手中,并将秦国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我这样做是因为你一向没有信用。你得先履约。

秦国如何接招?

给地?不可能。杀了蔺相如?这只能进一步成全赵国的名声。秦王只能哈哈哈哈······然后把蔺相如礼送回国。归国后,鉴于蔺相如的完美表现,大涨赵国士气,赵王才不吝奖赏。

这可能才是完璧归赵的真实内涵。

然而,外交上的出色表现,无法挽救战场上的失利。二十多年后,长平之战爆发,四十五万赵军灰飞烟灭,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踏向了亡国之路。

文:江河散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赵国  赵国词条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词条  赢家  赢家词条  误解  误解词条  并非  并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