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秦昭襄王逼死白起?其实是白起凉了秦王的心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长平之战上白起歼灭赵国45万大军,打赢了军事史上的一场奇迹之战。这正是因为秦国重创赵国,才为此后一统六国节约了不少宝贵时间。不过白起最后的下场却是被秦昭襄王赐死,这让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觉得秦昭襄王为人太绝情,竟能狠下心来赐死这样的有功之臣。实际上秦昭襄王会出此下策也是因为被白起的一句话伤到了心,那白起到底是说了什么呢?

《大秦帝国》中,秦国战神白起的死,惹下不少人的眼泪,大家都在感慨秦昭襄王的无情,感慨秦昭襄王的过河拆桥,然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白起之死,真的只能怪秦昭襄王吗?

故事就得从长平之战后讲起了。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后,白起一举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使赵国精锐尽丧,一蹶不振,正是极度虚弱的时候。而白起呢,威名如日中天,让赵国人闻风丧胆,根本不敢与之交锋,这时候灭赵,显然是最好的时机。

于是白起一面向秦昭襄王上书,阐述灭赵的理由;一面自作主张的派出王龁、司马梗两员大将,分别攻下皮牢、太原,等于断去邯郸两翼,就等秦昭襄王一声令下,然后发兵直取邯郸。

也许在白起心里,赵国已是他囊中之物,就等着伸手去取了。

但令白起万万没想到的是:

就在攻赵万事俱备的时候,秦昭襄王听信了国相范雎的国力虚弱说,只是逼迫赵孝成王答应割让六座城池之后,便下令白起撤军。

一次灭赵最好的机会就这样浪费,白起心里肯定是不满的。然而秦昭襄王才不管这些,只是满心欢喜的等待赵孝成王赶紧把六座城池送过来。

出人意料的是,秦国撤兵以后,赵孝成王很快就反悔了,他认为经此一战秦国国力大伤,如今与其把城池交给秦国,壮大他们的力量,还不如割让给楚、齐两国,结成反秦联盟,乘秦国虚弱的时候踩他一脚,还怕灭不了贪得无厌的秦国吗。

出于上述考虑,秦国撤兵不久,赵孝成王就派出使者,分别奔赴齐、楚各国,以本来应该送给秦国的城池、财帛当礼物,开展紧锣密鼓的合纵工作。

其时山东诸国苦秦已久,长平之战又让他们看到了秦国的暴虐,生怕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这样一来,赵国的合纵进行的非常顺利,不久就跟齐、楚以及分别依附于齐、楚之下的魏、韩等国签订盟约,约定一起攻秦。

当秦昭襄王还满怀欢喜等待赵国割让城池的时候,突然听到这么个坏消息,他的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肯定是觉得上了当,受了骗,心中的恼怒自不用提

生气怎么办,自来只有秦国骗人,还哪有别人骗秦国的,不教训教训他,这个赵国还不反了天去。

主意拿定 ,立刻下诏,命令武安君白起出兵攻打赵国,聊以惩罚他们说话不算的过错。

然而又一个让秦昭襄王没想到的是,本来一向惟命是从的白起这回居然公然抗旨,不愿带兵攻赵,还在朝堂上指责他此时攻赵是错误的决策,理由是: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正是攻赵的好时机,那时候没有攻赵,如今已经过去将近一年,赵国已恢复了一些元气,再加上与山东诸国已经达成合纵联盟,这时候出兵攻赵没有胜算,不是最好的时候。

白起说的有道理吗,当然有,但秦昭襄王不听,他已经被出尔反尔的赵孝成王气昏了头脑,白起不去,秦昭襄王就一再强逼,白起怎么办?

他倒也干脆,见秦昭襄王不听他的意见,还一再逼他带兵出征,索性卧病不起,我有病了,你总不能让一个病人去打仗吧。

这么一来二去,秦昭襄王也火了,哼,我不信离开你秦国就没人带兵了,说什么现在不是灭赵的最好时机,等我灭了赵国回来,看你怎么说。

一气之下也不再找他,于公元前260年年底,出兵六十万,兵分三路,以王陵为主将,直扑赵国。

这一回,赵孝成王不像长平之战时那么幼稚了,面对汹汹而来的秦国虎狼之兵,吸取以前的教训,不再盲目的出击,沿途除留少数部队袭扰之外,主力大部收缩至邯郸,起用老将廉颇为主将,开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邯郸之战。

这一仗,由于赵国同仇敌忾,上下齐心,抵抗的十分顽强,秦国整整打了两年都没把邯郸城拿下来。

邯郸拿不下,灭赵自然就无从谈起。

就在邯郸之战的战事出于胶着状态的时候,秦昭襄王有些吃不住了,这时候又想起白起,觉得邯郸之战没有白起指挥是绝对打不赢的。

主意拿定,放下架子,亲自到白起府上去请。

可是呢,白起还是装病,秦昭襄王急了,几十万人马屯兵坚城之下,山东诸国的增援马上就要过来,如果没有高明的指挥,秦国一定会大败亏输,这场出动六十万军马的大战秦国一旦输了,先祖的基业不就在他手里毁于一旦了吗。

情急之下秦昭襄王再也顾不上面子,说出了一辈子都没说过的软话,秦昭襄王是怎么说的:

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你虽然有病,但还是为我勉强走一趟吧,有功,当然最好,我一定厚加封赏,假如你还不听话,再不出征,我一定会恨你的。

秦昭襄王怎么着也是君王,话都说到这份儿上,已经是哀求他了,如此不顾面子,白起怎么着也得意思意思吧?但你知道白起是怎么回答的吗?

秦昭襄王这么一说,白起是装不了病了,于是:

乃强起病体,下跪顿首,曰:“……臣宁伏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查之。”

时间登时凝固了,估计秦昭襄王也傻眼了,他又一个万万没想到,没想到的是:

白起宁愿获罪而死,也不愿当败军之将,毁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名声。

国家利益与个人名誉之前,他原来是这么选择的。

至此,秦昭襄王心都伤透了,对白起已经失望透顶,秦国的麻烦,还是自己解决吧。

好在王陵等也不是无能之辈,虽然邯郸之战打了败仗,但总算还带了一些部队回来,秦国依旧是西方强国,不过潜伏几年爪牙而已。

尘埃落定之后,秦昭襄王估计还想着白起的那句话,他当时已经五十多岁,别说是君王,就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软话都说到那个份儿上,白起还是残忍的拒绝。

这样的臣子还能用吗?不听话,还那么能干,任何一个君王都会感到危险。

公元前257年,邯郸之战结束不到一年,白起便在杜邮被逼着拔剑自刎,他死的冤吗,最起码,秦昭襄王是一定不会这么认为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白起  白起词条  襄王  襄王词条  秦王  秦王词条  逼死  逼死词条  其实  其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