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延续数十年?只因这两人将赵国拉回

长平之战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赵国被秦国坑杀45万大军,也进一步奠定了秦国霸主的地位。不过赵国在损失40多万士兵的情况下,依然没被灭国,此后有延续了数十年的时间。为和赵国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其实这要感谢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苏代和赵胜,正是因为他们才将赵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这二人为赵国做了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举国一心,唯务耕战,实力一步步增长,逐渐取得了收河西,占巴蜀,拔宜阳,置三川,得黔中,占汉中,下鄢郢等等一系列了不得的成就。到战国中后期,随着魏国、楚国、齐国等老牌强国的衰弱,秦国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家独大,威压六国的态势。秦国之所以没有能够一鼓东出,攻灭六国统一天下,主要是因为有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异军突起,迅速崛起的赵国横亘在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上。

秦国想要东出必要攻伐赵国赵国想要自保必要抵抗秦国,两国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龃龉许久之后,终于在公元前262年,因为赵国接受韩国飞地上党郡而爆发了。被窃取胜利果实的秦国,盛怒之下大举攻赵,赵将廉颇率赵军抵抗,双方展开对峙,旷日持久的长平鏖兵拉开大幕。公元前260年,国力渐渐不支的赵国,不得不改变战略,以赵括代替廉颇,放弃对峙,主动出击。时年七月,赵括率援军抵达长平,立即展开与秦军的决战,结果被秦将白起切断归路,随后大军合围。赵军被困断粮46日,在多次突围无果,主将赵括战死的情况下,无奈投降,后除少数孩童外皆被坑杀。

长平之战,赵国数代累积的军资粮草,战马军械,以及最为精锐的“胡刀骑士”损失殆尽,十六岁以上的青壮也大都亡于长平,举国空虚,臣民忧惧,上下惶恐不安,“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若秦军再犯,赵国必有存亡之危。更为可怕的是,秦国战神武安君白起,已然发现了这个转瞬即逝的战机,派王龁率军攻占赵国皮牢(地名),司马梗率军夺取太原,而自己亲率主力直下邯郸,打算一举灭赵。在赵国最为危险的时候,出现了两个人,一个策士,一位公子,成功挽救了赵国

第一位是解赵国燃眉之急的苏代,他在长平之战后,以赵国使臣的身份入秦游说,力求秦国退兵存赵。苏代入秦以后,没有去找秦王,却去了秦国丞相应侯范雎的家中,蛊惑范雎。他告诉范雎,若白起再次攻赵,赵国必定难逃灭亡的命运,届时再也没有其他诸侯是秦国的对手,秦国必然由此成就帝业,到时候穰侯魏冉举荐的白起,必定功高无两,地位必定在范雎之上。就是这样简单直接的离间之言,却刚好击中范雎的软肋,字字诛心,成功说服了范雎,让其劝秦王放弃灭赵的战机,接受韩、赵割地议和的请求,主动撤兵,使赵国暂时得以保全,取得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

第二位就是就是在邯郸之战中打败秦军,联合三国之兵,杀伤秦军三十万,收复失地三郡数十城的平原君赵胜了。在秦昭襄王发现赵国并非真心议和,也并无割城以求和的诚意,不顾武安君白起劝阻,执意再次发兵灭赵,这就是著名的邯郸之战。公元前259年,秦将王陵率秦军二十万攻赵邯郸,赵将廉颇奉命抵抗,平原君赵胜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成功抵抗秦军,杀伤秦军五校(每"校"8000-10000人)。

见秦军仍无退兵之意,平原君开始联络诸侯合纵抗秦,说服魏国信陵君击杀大将晋鄙,率十万魏军来源,又同门客毛遂一到,说服楚国发兵十万援赵,终于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打赢了邯郸保卫战。

赵国最为危险的时候,苏代以寥寥数语即劝退数十万虎狼秦军,保住了风雨飘摇的赵国社稷。在赵国面临真正的考验的时候,平原君赵胜一改长平之战前“利令智昏”的形象,以近乎无私的奉献精神,近乎决绝的抵抗决心和近乎完美的邦交策略,使赵国在正面击败了秦军,为赵国延命数十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赵国  赵国词条  长平  长平词条  战后  战后词条  延续  延续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