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三国时期孙氏吴国的都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必然会是建业,也就是现如今的南京,的确建业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吴国的都城,然而其实在孙权称帝的时候,他当时的都城并非是建业,而是武昌,也就是现如今的湖北鄂州。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孙权选择在这里称帝,而不是建业呢?当时又是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孙权选择在武昌称帝的原因又是什么,为何没有选择在建业称帝?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孙权为什么在武昌称帝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东吴集团的大本营前往秣陵。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就此开启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在很多人印象中,东吴的都城直到灭亡的时候都应该是建业。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登基称帝,是为东吴太祖大皇帝。但奇怪的是,孙权登基称帝的地点并不是很多人印象中的东吴都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而是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背盟袭杀关羽,占领了荆州全境。但刘备集团毕竟在荆州经营多年、深得人心,导致孙权对荆州的统治不稳。为了稳固对荆州的统治,孙权亲自入驻刘备曾经的大本营公安。
但公安(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只适合做临时大本营,而稳固对荆州的统治需要很长时间。另外,刘备绝不会坐视孙权完全吞并荆州,孙权驻守荆州也是“主公守家门”。而公安也不适合做前线总指挥部。
于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将大本营迁至武昌。孙权在定都武昌期间打赢了夷陵之战并击退了曹丕大举进攻,彻底稳定了对荆州的统治。诸葛亮执政后,孙刘二次联盟,东吴西方再无重大威胁。
正因如此,孙权是在武昌登基称帝的,但武昌的战略意义也在孙权称帝后大幅下降。于是在登基称帝后几个月,孙权将都城迁回建业。不过此后直到东吴灭亡,武昌都是东吴的第二都城。
2、孙权什么时候登基称帝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从黄武七年(228年)后,便多次与孙权来往使者。五月,孙权派使者出使辽东。六月,与前来祝贺孙权登基的蜀汉使者陈震商议平分曹魏九州,并制定盟书 [35] 。九月,孙权下诏迁都建业,并命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董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
黄龙三年(231年),孙权派太常潘濬率军五万,以讨伐叛乱的五溪蛮夷。
嘉禾元年(232年),孙权派遣将军周贺等航海到辽东。
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废叔继位后,便多次与孙权来往使者。嘉禾二年(233年),公孙渊遣使向孙吴称臣,企图以孙吴为外应以叛魏。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遭到顾雍、张昭等群臣反对,但孙权仍然派张弥、许晏等人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但认为孙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孙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叡。孙权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打算亲自率军前往征讨,后听从朝臣劝谏,才未出征。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亲征合肥新城,后来得知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大军来救,于是撤军。
赤乌三年(241年),孙权派卫将军全琮攻淮南、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全琮与魏将王凌在芍陂交战,不利而还。同时,车骑将军朱然围攻樊城。同年五月,太子孙登去世。
3、东吴是怎么灭亡的
公元276年(天玺元年)晋灭吴的战前准备基本完成。但由于后方鲜卑作乱,贾充等反对立即伐吴,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武帝下令,以贾充都督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司马伷等六将分别进攻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孙吴方面上下离心,疏于防备,无统一对策,以致节节失败。晋军势如破竹,孙吴防线快速崩溃。
公元280年(天纪四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师首先抵达石头城下,孙皓自知大势已去,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坚守不降,孙皓写亲笔信相劝才降晋。西晋朝廷封孙皓为“归命侯”。孙吴灭亡,西晋实现了统一。
虽有安抚政策,但吴人在亡国后地位一落千丈,原吴国的文武百官在晋朝地位“同于编户”,又多受北人歧视,故吴国士族多有怀念吴国之情。灭亡后三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尚有数次复国运动。例如,公元310年(晋永嘉四年)吴兴豪族钱璯趁西晋即将灭亡的机会,自称平西大将军、八州都督,劫持孙皓之子孙充并拥立其为吴王,而后又将其杀害。这一动乱后被周玘所平定。公元318年(晋太兴元年)十一月,孙皓的另一个儿子孙璠起兵反对东晋,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