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诸葛亮北伐目的是为了什么?安内必先攘外是正确的么?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一直存在着很多猜测。实际上以当时诸葛亮手上的兵力,相对曹魏造成比较大的威胁是十分困难的,搞不好还会被反制。但诸葛亮绝不会让蜀汉亡在他的手上,那为何还要主动挑起与曹魏之间的战争呢?其实诸葛亮这样做也是另有目的,一方面是想完成刘备的遗愿,还有就是遵循“安内必先攘外”的策略。刘备去世以后,蜀汉内部的稳定也在动摇,此时诸葛亮不得不出此下策。

234年的冬天,对于蜀汉来说,显得格外寒冷。从五丈原传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丞相诸葛亮病逝。自此,丞相一生未竟的北伐事业就此付诸东流。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无论是后人还是当时的人态度都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北伐是正义之举,有的人认为这是穷兵黩武,加速了蜀汉的灭亡。田余庆对此的评价是“积年无成”。三国当时的人也有过“空劳师旅”的评价。当然也有着“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的高度评价。

先不管评价如何,先看看诸葛亮北伐的主要过程。受小说影响,后人认为他六出祁山,但实际上北伐中只有两次是从祁山出兵的。从228年到234年的北伐中,主要过程如下:第一次从斜谷埋下伏兵,自己进攻祁山,由于街亭的失守,不得不退回汉中;第二次当年冬天,从散关出兵围陈仓,一直没攻破,魏国又增兵,蜀军只好再一次退兵;第三次则是进攻武都、阴平等地,这一次则是魏军先行退出;第四次诸葛亮再一次包围祁山,由于后主听信谗言,蜀军粮草又不够,只好退兵。第五次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准备与司马懿作持久战,无奈,天不遂人愿,同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军尽数退回汉中,北伐自此结束。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看到皆是无功而返。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还要一意孤行,将北伐事业进行到死方休呢?或许,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目的。

首先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正像他自己说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由此可知,北伐是为了完成先皇的遗志;其次,诸葛亮对于蜀国和魏国的局势有深刻的认识,魏国加强了内政的建设,自己坐以待毙的话,只能自取灭亡,所以不妨先发制人,尚有一线生机,一来可以获得军马,另外也可以占据土地,为日后发动战争作准备。蜀地虽然好,割据一方尚可,但要一统天下的话,蜀地则是一个死地,必须出蜀才可以,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是也。所以北伐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与其等敌人强大了再北伐,不如趁现在敌人还在发展时期北伐,“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正是这个道理。北伐,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耗魏国的国力,减缓魏国的生产恢复速度,延缓蜀国的灭亡时间。北伐其实也是一种消耗战术,给对方造成军事压力,对方被迫防御,会消耗掉国力。

其次,蜀国的势力集团也存在着矛盾,北伐正是为了转移矛盾。蜀汉里面有着几大集团势力,当年刘备巧取豪夺益州之后,益州原班人马地位不高,到了此时矛盾已逐渐激化,诸葛亮想通过战争转移矛盾,奉行的是“安内必先攘外”的政策。

最后,有种原因就是人们猜测说诸葛亮是权臣,拥兵自重,通过北伐可以将皇帝玩转于掌中,建立功勋,从而取而代之。虽说北伐是为了“兴复汉室”,但难道一点私心也没有吗?据说,一次李严建议诸葛亮加九锡,诸葛亮不仅不生气,还说如果北伐成功,加十锡又如何。大家都知道九锡意味着什么,而诸葛亮说出这样的话,完全一个忠臣该说的话。从给刘禅的上奏——《出师表》中也可以看出态度,完全就是事事都得听命于自己一样,对皇帝颐指气使,言语里充满了指责。北伐正好是个机会,自己能独揽军政大权,为下一步篡位建立足够的威望。

你觉得诸葛亮北伐是基于什么考虑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安内  安内词条  必先  必先词条  诸葛亮  诸葛亮词条  北伐  北伐词条  目的  目的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