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长安十二时辰望楼是什么?唐朝真的存在望楼吗?

《长安十二时辰》中很多信息的传递都要依靠望楼望楼就像是现代的天眼系统,能够掌控整个长安城的动向。不过朝时期的长安城真的有望楼吗?实际上望楼系统只是作者马伯庸给加进去的,历史上朝并没有如此繁杂的一套侦查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其实仔细想想,望楼也有一定的缺陷,实际操作起来就没这么方便了。那朝究竟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下面就来了解下吧。

《长安十二时辰》中引人注目的除了紧凑的情节,爆棚的演技,以及长安的繁华之外,当属望楼传信系统了,在整个案件侦破的前期,多亏了望楼快速准确的传递信息,才能够让靖安司快速做出反应和调度,争取宝贵的时间。

据电视剧中靖安司李必介绍,望楼传信系统是结合八卦系统和鼓声来传递信息的,具体的实现就是在望楼上,通讯兵用不同颜色的方格并配以不同的组合,再加上鼓声,另外一方看到以后,迅速解码然后传递到靖安司,靖安司的命令也是这样传递给其他望楼,由其他网络的士兵传递给当事人,这样就完成信息的传递。

这套望楼信息传递系统在朝肯定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编写的,不过不代表这种系统不可行,从理论上来讲,这种信息系统就类似于现代的摩斯密码,而且望楼信息传递的信息一般都不是特别的复杂,因此这套系统完全可行。

据这位有才的网友介绍,整个望楼系统由“传递系统+加密系统”组成,靖安司作为一个军事级别的机构,信息传递绝对是多重加密的,望楼传递的信息需要对应密码本中的内容方可破译,只看懂望楼图案,或者只有密码本都是破译不了密码的。

其实跟现代的密码系统是一样的,必须要有密码本才能破译传递的信息到底是什么。如果朝真有这样的系统,那么发展下去也会一门重要的科学呢。虽然,朝的长安城没有望楼信息传递系统这么复杂的系统,却有一套简单而又实用的信息传达系统,与望楼系统不一样的是,这套真实的系统是单向的。

朝时期,设置了街鼓用来传递信息,传递的主要是时间,跟现在的西安鼓楼的做用一样,不过街鼓不止一个,设置街鼓完全是因为当时传递信息太落后了,据史书记载:“每至晨幕,京城诸街,皆遣人传呼警众。遂周向上奏请置街鼓,击之警众,传呼令罢,时人便之。”意思就是,没到早晨和傍晚,长安城的各个街道的巡逻官员大声呼喊来警戒众人,大家觉得这样的大呼小叫有损长安城的形象,于是就有个官员马周上奏设置街鼓,用敲鼓来警示众人,这样非常的方便,而且很雅致,众人习惯以后,那种大呼小叫的方式就被淘汰了。

根据史书的资料记载长安城有六街,主要是长安城南面与东西三城门中的六条大街,也就是贯穿城门间的三条东西街与南北街,为了能够向这六条街传达信息,朝设置了六街鼓,目前能够考证的只有春明门鼓、朱雀街鼓与承天门鼓,其他三街鼓的资料目前无法查找到,六街鼓的设置不仅仅有报时的功能,还有警戒聚众的功能,据《旧书》记载:“朝贞元三年,僧人李广弘和市人董昌相勾结,酒食结交朝殿前名将南珍霞、 韩钦绪等人,尔等相约举事之日,韩钦绪于凌霄门击鼓,南珍霞盗击街鼓,集城中人。看起来像真实版本的《长安十二时辰》,只不过这些人的行为有些简单,只是用街鼓来聚集众人,跟电视剧中人的缜密谋划差远了。

长安的街鼓具体分为暮鼓和晓鼓,晓鼓是长安城一日开始的标志,而暮鼓则标志着长安城夜晚的开始,这反应了朝统治者的意志,普通老百姓必须按照鼓声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奏,鼓声标志着城门的开启和关闭,如果不注意很有可能就进不了长安城了。

城门的开启有着严格的顺序,据《六卷》所记载:“击晓鼓于承天门,听击钟后一刻,皇城门开,鼓声绝,第一街鼓声绝,开延明门、宫城门与乾化门;第二街鼓声绝,开宫殿门。晚时,第一街鼓声绝,闭宫殿门;第二街鼓声绝,闭皇城门、延明门与宫城门。皇城门与京城门同时开闭。”早上城门的开启由承天鼓来决定的,而且按照顺序对城门进行开启。

那么敲鼓的人是如何看时间的呢?,鼓声的敲打的依据是太史局所执掌的所牌与漏刻,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钟表时间。

而到了明清时期,报时的就不再是街鼓了,而是有了鼓楼,也就是现在西安的鼓楼,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钟楼与鼓楼相对,相距仅200米,鼓楼用来报时,钟楼用来报警报时,谓之晨钟暮鼓,现在西安城还有晨钟暮鼓的仿古表演。

西安鼓楼也考虑到了鼓声能够传达到全城,因此建造了高楼,设置了大鼓,而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他们都是要根据鼓声来进行工作的,而老百姓亦是如此,鼓楼的鼓声成为了全城人民的钟表,也成为了西安最熟悉的声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望楼  望楼词条  十二时  十二时词条  长安  长安词条  唐朝  唐朝词条  存在  存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