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思想,并非完全的错,但也绝不是全对,他有一些主张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不可取的,人如果都活成了他所希望的那个样子,就只能说都成了机器,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以的。而当时有人弹劾朱熹,说他明面上说反对纳妾,结果自己还找了两个尼姑做小妾,这种事情是真的吗?如果是假的,为什么朱熹也没有认呢?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爆发了有名的“庆元党案”,不幸的是,朱熹成为了“庆元党案”这场暴风雨的中心。这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其中有“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和“家妇不夫而孕”两条罪状,而无论那一条罪状,都足以使朱老先生的一世英名扫地。
原来,沈继祖的弹劾奏章写到:朱熹为老不尊,贪色好淫,引诱两个尼姑做宠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甚至还被疑“翁媳扒灰”,让自己的儿媳在丈夫死后还怀上身孕,并成为自己的小妾,这种事在注重德行的古代社会是为人所不齿的。最致命的是,朱熹还承认自己的这些罪名,更让世人肯定朱熹败坏了道德纲纪。
不管朱熹是为保性命而不得不妥协认罪,还是真有其事,朱熹认罪的事实都成为了他晚节不保并被后人所诟病的主要原因。那么,为啥朱熹会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狈呢?除了朱老先生平高傲,看不起皇帝之外,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斗争。由于朱熹曾担任过宋宁宗的老师,地位很高,因此就喜欢倚老卖老,经常在讲学的时候上书皇帝要“克己自新,遵守纲常”,甚至连续六次上本弹劾台州知府唐仲友贪赃枉法,因此得罪了皇帝和许多权贵。
由于当时的朝廷由外戚韩韩侂胄和宰相赵汝愚共同把持,而韩一心想要扳倒赵汝愚,以达到独断朝纲的目的,于是,他就瞅准了赵汝愚的挚友朱熹进行攻击,很快,当宋宁宗看到这份奏折之时,想到自己对朱熹的不满,就很干脆利落地准了这份奏折。
很快,赵汝愚遭谪永州,朱熹被弹劾。宋宁宗还当朝宣布道学为伪学,禁止传播道学,赵汝愚和朱熹的众多门生故吏也大难临头各自飞了。就这样,朱熹名声扫地,背上一世骂名,没过几年就愤然去世了。
在封建王朝,他是可以比肩孔子、孟子、阳明先生的大学者,四人并称孔、孟、朱、王。他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被世人尊称为“子”,他是唯一一个不是孔子亲传弟子,却受享祀孔庙。
我国历史上前辈先贤无数,可是却从未有第二个这样的人。在古时候,他无数荣誉加于一身,他是无数读书人的学习的典范,是万万后人的楷模。可是到了近代,随着文化的愈加繁荣,现在的人们也不再迂腐的遵循古人,他却又被无数人谩骂。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非议?
康熙皇帝曾经称赞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南宋辛弃疾称赞他“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可是被如此赞誉的朱熹到了现代为什么会被如此之多的人抨击呢?
朱熹是负有盛名的理学的巨大贡献者,而理学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在现在许多的误解中,这句话是朱熹所说的,其实不然。
《礼记 乐记》中记载,“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而后朱熹在精读儒家经典后 总结而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后人以讹传讹,认为是朱熹所开创“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
但是朱熹还是认可“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的,并且他还大力的发扬“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可是我们从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的每次变迁、改革,都是因为人的不满足,人的贪欲。
人们懒惰,所以发明了便携的工具;因为享受,所以发展了服务业;因为食欲,发展了餐饮业等等。如果人都没有了欲望,社会将会停滞。
可是历史上的朱熹真的有如此不堪吗?
朱熹把传统的,只记载在书上的“三纲五常”加以推广普及,使传统儒学中形而上的学活,在社会上加以实行。这种思想的推行。因为这个原因,朱熹在后世之中遭到了许多的非议。从我们现在后世人的角度来看。“三纲五常”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整个阶级的固话,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但是“三纲五常”的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这两个词句,是出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朱熹只是一个推广者,尽他身为一个儒家人的义务。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当时的朝廷爆发了著名的“庆元党案”。当时韩侂胄执政,只要是反对他的都被他称之“道学先生”,而理学也被贬斥为“伪学”。当时有一个监察御史弹劾朱熹,说道“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谐行”、“家妇不父而孕”。
当时的朱熹承认了这一切,使得自己颜面扫地。这也造成了朱熹晚年名声不保的结果。我们仔细的研读史书,就会发现这一切都不过是政治的斗争罢了。
当时朝廷的外戚韩侂胄和宰相赵汝愚保持朝政,赵汝愚和朱熹是知己好友。而一山不容二虎,韩侂胄要打倒赵汝愚,于是从朱熹开始动手。
当今社会很多女性认为朱熹的理学歧视女性,“三纲五常”禁锢女性,因为我国“缠足”的习惯也是起于南宋,也把这个怪罪给朱熹,怪罪给程朱理学。
其实不然,根据宋代历史学者的研究,宋朝改嫁时间比比皆是。王安石的儿媳妇,岳飞的前妻,陆游的前妻等等。两宋时期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的禁锢。范仲淹所设定的《义庄规矩》“嫁女支钱三十贯,再嫁二十贯;娶妇支钱二十贯,再娶不支”,可见当时对于女子再婚是么有任何歧视的。
朱熹也说过“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这也看出朱熹虽然对再婚不持鼓励态度,但是也是允许的,我们现如今对朱熹很多的看法不过是管中窥豹罢了。
况且朱熹的理学在当时的社会上虽然影响力十足,但并不是一家独大的。当时的社会上还有多种学派的传播,朱熹的“闽学”也没有那么的大的影响力去推行反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学说。
朱熹所推行的理学或许有着时代的局限性,有着不足的地方。但却没有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么的不堪。我们要做的是继承、发扬优良的思想,摒弃那些糟粕,传承中华名族优良的传统思想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