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北宋和南宋谁军事更强?北宋军事发展介绍

朝总给人一种军事很弱的感觉,其实朝也是为了避免像唐朝那样爆发各种叛乱,所以在军事上的管理十分敏感,导致重文轻武,等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限制住了。如果比较北和南的军事力量,肯定还是北更加强大一些,其实了解北的军事发展后,会发现朝初期的战斗力一点都不弱,甚至比辽国还要更强一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北的兵制是如何制定的,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国古代史,也是一部战争史。军队作为战争的直接参与主体,其战斗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而军事训练作为军队提高和保持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历来深受统治者重视。由于没有燕云的屏障,也没有养马地来武装骑兵,统一了中原的北王朝显得“先天不足”,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北企图通过军事训练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进而维护国家安全,而北军事训练的兴衰也与北的命运密切相关。

之前的军事训练发展

夏商西周时期的兵制主体还是民兵制,即寓兵于农,无战事生产,有战事集结。为了不耽误生产,军事训练一般在农闲时节进行,这个时期军事训练特点是跟狩猎融为一体,“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

其中在冬季狩猎中的军事训练最为隆重,据《周礼》记载,内容主要是:一、教士兵熟悉各种指挥信号,如、旗、鼓、铎、铙的功用;二、教士兵掌握战斗队列的基本动作,即进、退、快、慢、疏、数之节制和车战阵法;三、教士兵操练各种武器以及战车射御之术。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需要,“狩猎”式的军事训练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个时期军事训练开始正规化,并且以车兵为主的训练方式也变为以步兵训练为主。

秦汉时期,除了继承前代的军事训练方法外,还出现了专门对体能的训练,具体科目有“蹴鞠”、“角抵、投石、超距”等。而且军队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军事演习。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朝大多数王朝均系游牧的少数民族所建,所以军事训练中骑兵占据了主体地位,由于游牧民族好狩猎的习俗,此时狩猎活动再次成为北朝骑兵重要的军事训练方式。两晋与南朝则是以检阅的方式对中央军队进行集训。

隋唐五代时期都很重视军事训练。隋制:“军人每年孟秋阅戎具,仲冬教战法。”由此可见隋朝军队的军事训练,分别会在秋天冬天进行以检阅和教战法的方式进行。

唐前期府兵的训练内容,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府兵的训练原则依旧是是“农隙教战”。练习的内容《旧唐书·职官志》里讲:“居常则皆习射,唱大角歌。”就是说,练习弓箭和熟悉战阵中的鼓角之声是最基本的两种训练,此外每年至少进行一两次集中训练,冬天还会进行阅试,内容有队形、骑射、步战等,军训主体以步骑为主。唐中后期府兵制被募兵制替代后,军人开始职业化,不用再务农,军事训练开始日常化,但军事训练的主体是依然是步兵和骑兵。

五代时期,也非常重视步、骑的训练。后梁与后唐战于柏乡,“梁人戈矛如束,申令之后,嚣声若雷,王师进退有序,步骑严整,寂然无声。”。如果没有平时良好的军事训练,在实战中做到上述表现是非常困难的。

综合上叙可以看出,古代的军事训练的主体有一个从车兵到步、骑兵的一个转变。由于募兵制的实施士兵开始职业化,训练时间上,从以前的农闲时间训练,变为日常训练。训练内容上基本稳定,多以骑射、步战、队形为主。

军事训练

立国后,国防形势比较紧张,继对南方持续用兵,消灭割据政权后,军事上又要面对北方强大的辽国和西北崛起的西夏的威胁。由于军队作战十分频繁,军队的军事训练也变得极其重要。

由于东北和西北养马地分别被辽国和西夏占据,北十分缺乏马匹,骑兵建设相对落后,军中主要以步兵为主,因此北形成了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的军事训练主体。

我们先看军的步兵训练

步兵首先应该具备很强的军事体能,其次是熟练掌握军事技能,最后是在队列或者集团方阵内发挥战术作用。下面我们从这三方面来看北的步兵军事训练

一、军事体能训练。

良好的体能是一名军人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以冷兵器作战为主的古代,无论是长途行军,还是战场搏杀,都需要很好的体能。

募兵多选择身强体壮者,“方其募时,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选了这些身强体壮者入伍后,还要对他们进行体能训练。《京东梦华录》中记道,东京中央禁军每半月均练习相扑、剑斗等项目,每日练习野战,过程中有”注坡、跳壕”等项目。相扑、“注坡、跳壕”等都是针对体能的训练。

二、军事技能训练。

作为一名合格的士兵,光有体能还不行,还必须要掌握个人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各兵种使用相应武器的作战的能力。

由于北缺乏骑兵,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骑兵冲击,弓弩成为最有效的武器。军队中一般是“弩居十之五,弓十之三,枪刀十之二。”。因此步兵弓弩训练成为步兵技能训练的主要训内容。

弓弩训练内容并不复杂,主要是“射亲”和“斗力”。

准确性训练是士兵训练考核的重要一环,《武经总要》规定:“凡军中教射,先教射亲,次教射远”。射弓步骤要求,第一步要讲究气息平和,然后把弓拉满,再瞄准射击,由近及远逐步练习准确性。同时拉弓姿势要“身前竦”,拉弓如“怀中吐月”,箭要平直。除了训练方法,军中也用射中箭靶的准确性作为士兵考核来,提高士兵弓弩训练的积极性。

斗力训练除了平时力量训练外,也加入了考核,把挽弓力量等级加入禁军升迁要求。

步兵弓弩训练跟前代比内容一直变化不大,不过把这种训练全部列入考核跟升迁挂钩,并且考核方式更趋于科学,大大提高了士兵训练的积极性。

三、步兵的战术训练

的步兵战术训练主要是以“以步制骑”为目的的阵法训练。由于那时候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指挥士兵行动全凭“旌旗鼓铎”。旌旗就是阵法的眼睛,鼓铎就是阵法的耳朵。整个阵法的运转主要靠复杂的“旌旗鼓铎”运作训练和作战。

《武经总要》中“教旗”之法,就是“旌旗鼓铎”配合应用。“视旗而动,闻鼓即战,闻铎即退。”然后与角声相合,第五声角停,旗向前挥,士兵前进;向后挥,士兵停止前进。旗向下,士兵皆置枪于地,单膝跪地;旗举,士兵皆起。第六声角停,士兵视旗语,旗举,则举枪准备战斗。

对旗鼓号令的阵法训练非常重视,并制定了“教条十六事”,根据士兵不听号令和失误次数进行惩罚。

我们再看看骑兵训练。

的骑兵作为步兵的辅助,除了马术训练,也基本沿袭了步军的训练方法。骑兵作战技能训练还是以弓弩训练为主,不过由于骑兵是在运动中射箭,命中难度较大,骑兵弓弩训练的重点主要在准确性上,不要求力量。

骑兵在马上的武器跟比步兵丰富,但还是多以枪为主,在训练中主要要求骑兵在快速运动中完成刺击动作。

由于北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强大的骑兵部队,北的骑兵也仿照了步兵的阵法训练,因为这种参照步兵的训练方式非常机械,完全丧失了骑兵的机动性特点,使原本北不强的骑兵更雪上加霜,多数只能当做特殊兵种使用。

由上可以看出,北军事训练的总体核心特点是以弓弩兵为主的步兵专业化训练,搭配阵法,辅以骑兵训练,来使军队“以步制骑”。

军事训练的兴衰

初三朝,由于军事形势比较紧张,军队的军事训练很受重视。“讲武”作为君主检阅军队训练成果的的一项活动,在初三朝都很受关注。建隆三年,太祖赵匡胤在开封先后两次举办“讲武”,“讲武于近郊,六军之容甚盛。”。

太宗也秉承了赵匡胤注重讲武传统,太平兴国二年,“讲武于西京”,“甲兵之盛,近代无比”。

真宗也延续了对军事训练的关注态度,在咸平二年,举行了一次全程用旗鼓指挥的二十万军队的大型检阅,此次检阅十分成功,由此可见平时军队的军事训练有多好。澶渊之盟后,真宗还定期检查军队的训练,大中祥符元年,“观捧日、龙骑、骁骑等军习战”。

初三朝军事训练不仅靠检阅训练,还有比较完善的军事训练体系做保障,比如优秀的精于练兵的将领杨业、杨延昭、李继隆等。还有赏罚有序严明的法令。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军事训练质量,保证了北初,军队的战斗力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到了仁宗时期,与辽处于基本和平时期,“兵闲四十年,士不识兵革”。由于军队长期没有军事任务,日常军事训练被搁置或者应付,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对西夏战争连败三场大仗。因为长期不训练,士兵没事做,出现了大量士兵被上级私役的现象。

面对与西夏战争严峻的形式,朝廷痛定思痛,开始重视军事训练,开封周围的禁军每天早上有检阅,同时朝廷也下令河北前线不要忽视士兵训练。西北地区更是加强当地士兵训练,并将各地经过系统军事训练的士兵调往西北边界,以应对西夏。经过调整西北边界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但京师周围的禁军由于经历战争较少,训练也是流于形式情况不容乐观。

到了徽宗时期,高俅上位,对军事训练破坏很大。北时期京师周围可以说集中了全国的精兵,高俅主政期间,军事训练基本荒废,大量士兵成为了达官贵人的仆役,使得京禁军军事素质很差,金军南侵围城时,“兵不成行,战全无纪律”。

辽澶渊之盟前,河北驻军号称最强,之后辽长期和平局面,河北部队训练早已非常松散,虽然仁宗时,有韩琦、范仲淹等人尝试加强,但只是杯水车薪。到了徽宗时期,很多地方将领更是对训练不闻不问。

等到金兵兵临城下,朝廷才幡然醒悟,金军第一次包围开封时,李纲曾颁布临时制定训练方法,但为时已晚,最终北王朝也跟荒废的军事训练一样,倒在了金兵的铁蹄之下。

结语:北时期的军事训练,其重视步兵训练和“以步制骑”的训练思想,是北政权在自身“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即总结前代军事训练体系,又依据实际情况制订的训练措施。它在一定时期保证了北军队的战斗力,但随着北王朝政治军事的衰败,与王朝命运休戚相关的北军事训练也走向了终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北宋  北宋词条  军事  军事词条  南宋  南宋词条  介绍  介绍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