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在土木之变当中被瓦剌俘虏,在那里度过了一年的俘虏生涯,不过当初瓦剌俘虏他是为了想要以此来威胁明朝,没想到新君朱祁钰登基,朱祁镇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后来朱祁镇回宫,却被朱祁钰囚禁起来,这时候,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为什么没有强制要求朱祁钰还政呢?朱祁钰算是临危受命,可是朱祁镇都已经回来了,为何连孙太后都没有要求朱祁钰还政,以至于最后还发动了夺门之变?
1.朱祁镇简介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 [1] 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 [2] 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在位初期励精图治稳定西南疆域 [3] 。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 [4] 还废除了殉葬制度。
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病逝。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2.土木之变
明太祖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的,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蒙古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当时总览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
3.为何孙太后没有要求朱祁钰还政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因为听信王振谗言,举兵讨伐瓦剌,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并且沦为瓦剌俘虏。瓦剌也趁势向北京抵进。
此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岌岌可危,有王朝倾覆之势。而作为家事,册立谁为新君也便提上日程。此时的后宫之中张太皇太后早已薨逝多年,朱祁镇母孙太后摄六宫。是时朱祁镇之子朱见深年仅2岁,其弟邺王朱祁钰22岁,青春鼎盛。
于是,在大学士王文等人的上书之下,担任监国的朱祁钰在获得孙太后的首肯之下,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皇帝。
朱祁钰,生母乃是吴氏。地位卑贱,虽然在朱祁钰成为新君后,也得以获封,但就后宫而言在讲究孝的古代,无疑孙太后是有着先天优势的。
随后,在登上宝座之后,于谦也因为拥立之功被擢升为兵部尚书,并且负责统筹兵力应对瓦剌大军的进攻。在北京保卫战中,明军大破瓦刺,最终瓦剌也只得裹挟明英宗而走。
次年,朱祁钰改年号景泰。
但因为新君已立,没有了利用价值的明英宗朱祁镇也变成了烫手山芋,于是瓦剌人决意将他放回。尽管明代宗朱祁钰此时已经尽显不悦,但群臣无不上书,这也包括了支持他上位的于谦。他也只得派遣李实、杨善前往查询。可令他意外的是,杨善“随机应变”最终将朱祁镇带回。
如此一来,虽然朱祁镇已经被追尊为太上皇,但此时的朱祁镇也不过24岁。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朱祁镇作为明宣宗的嫡长子,正经的大宗国家的正统,后宫又有摄六宫事的亲生母亲孙太后,但现实是什么情况呢?
现实就是在明英宗回归之后,便被朱祁钰幽禁南宫。那么为何作为册立朱祁钰的太后的孙太后,此时却没有站出来让朱祁钰还政于朱祁镇呢?
其实,这个道理也是得益于明王朝对于女主擅权的挟制上。虽然孙太后,乃是先皇朱瞻基的皇后,是朱祁钰名义上的母亲,他需要听从她的懿旨,但是在大明王朝,对于女主权利以及权利依仗都做了严格的规定,而且这个规定,还是从明太祖朱元璋时便已经定下。
作为推翻元王朝统治的胜利者,元朝时皇后干政频繁,甚至能够册立官员,于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便有鉴于皇后、妃嫔 的地位进行了限制。
其一,便是“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利用民间女子,并无权利基础,以民间良家女为后、为嫔,如此一来即便是她们得势,以她们为核心的外戚势力也并不强大。仁宗之妻张太后便是底层军官家庭;至于孙太后,父亲九品主薄。这也自然不能对皇权形成威胁。其二,便是“后宫不得干政”。如此一来事实上,打了败仗当了俘虏的明英宗虽然有法理基础,但对于他的母亲孙太后而言,她实在是无能为力,更遑论此时的明代宗朱祁钰正因为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声望颇高,又有于谦等群臣支持,她也只能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