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飞鱼服、绣春刀,近些年来有很多影视剧的出现,让人们对明朝时期的这个特务机构越来越熟悉,而很多人大概还是以为,飞鱼服和绣春刀就是锦衣卫的标配了吧?事实上,这些是锦衣卫的装备,但却不是唯一仅有的装备,锦衣卫除了飞鱼服之外,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服装呢?而飞鱼服既然叫飞鱼,为什么上面的花纹却不是鱼,而是龙?
1.飞鱼是什么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搞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飞鱼”。
“飞鱼”这个词语出自《山海经》:“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林邑国记》记载:“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飞鱼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其形象并不是大家想象的像“会飞的鱼”,而是像蟒,有很多人对蟒不熟悉,误认为是龙。
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的袍服。是明代锦衣卫朝日、夕月、耕耤、视牲、祭历代帝王所穿礼服,由云锦中的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绢制成,佩绣春刀,除此之外只有蒙皇帝恩赐,才可穿着,是明代仅次于蟒服的一种二品赐服。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嘉靖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帝怒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张瓒对曰:‘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非蟒也’”。
飞鱼服是个大名称,凡是装饰有飞鱼纹样的衣服都叫飞鱼服,而纹样包括这样过肩式的、补子式的等等,衣服款式则各种都可以。
飞鱼的形象和蟒相似,也有两只角。所谓飞鱼纹,是作蟒形而加鱼鳍鱼尾为稍异,非真作飞鱼形。飞鱼纹,《山海经·海外西经》:“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因能飞,所以一名飞鱼,头如龙,鱼身一角,服式为衣分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
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穿飞鱼服。嘉靖、隆庆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
官员要有一定品级才允许穿着飞鱼服,为宴会所用。逐渐发展为官服,主要是锦衣卫所穿。
2.绣春刀和飞鱼服
现在一提到“锦衣卫”三字,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即映出流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锦衣卫官员标准形象: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飞檐走壁,武艺高强。
“飞鱼”就是尾巴像鱼尾的四爪龙,主要是以大红为底色,以云缎、闪缎、云绢、纱、罗等为底料,采用织金、妆花等复杂工艺,胸前为龙头和龙爪,龙身绕过肩膀,龙尾甩到身后。当然飞鱼服不是每个锦衣卫都有资格穿的,而是要有一定品级,大抵是属于锦衣卫大小头领才允许穿着飞鱼服。
“绣春刀”如今并没有确凿的实物传世,但据史学家考证,认为绣春刀刀鞘上面有鞘裙,裙底织有排穗,刀身比一般的腰刀要短小些,刀的全身有弧度,便于拔出和守刀。
锦衣卫从事着保卫皇帝、暗护忠良、刺探倭寇、保国卫民等神圣而又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堪比古代的007。锦衣卫拥有自己的诏狱——锦衣狱。被捕者一旦走进诏狱大门,十分之九便无生还之理。锦衣卫执行侦察和缉拿等任务的部队则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万之众。
《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足见其酷烈程度。作俑之始,就是皇帝心术不正的产物,所以其后遗症也特别严重。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所押囚犯转交刑部审理;同时下令内外狱全部归三法司审理,将锦衣卫废除。
但是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又恢复锦衣卫。明初两代皇帝重用锦衣卫,后来又有了东厂、西厂、外行厂,直到明朝末年,四大恐怖组织才解散,从此彻底消失。
3.锦衣卫还有什么装备
绣春刀是一个概念式的名字,确实是明朝锦衣卫所佩戴的兵器,外形综合了借鉴了倭刀,到中晚期更偏向于明代本土特殊定制的工部腰刀,实际上与明清时期流行的腰刀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当然,在做工上可能更精良一些,样式也可能更漂亮一些。
至于飞鱼服,确实是有锦衣卫穿飞鱼服的,但只是少数人能够穿的上,许多“平明百姓”性质的锦衣卫是穿不上的。
飞鱼服一种很隆重的服饰。至正德年间,如武弁自参(将)游(击)以下,都得飞鱼服。嘉靖、隆庆年年间,这种服饰也颂及六部大臣及出镇视师大帅等,有赏赐而服者。
按照明朝规定,飞鱼服只有皇帝特别赏赐的才能穿着。锦衣卫自然也不可能人人有份,一般来说,只有锦衣卫的“堂上官”(衙署长官)在一些重大场合(如祭祀历代帝王庙)时才能穿飞鱼服。而其他的锦衣卫,就算有仪仗任务,也只能穿“红紵丝纱罗衣”、“青绿锦绣服”一类的衣服,不允许穿飞鱼服。
除了飞鱼服,锦衣卫高级官员还穿其他两种服饰,即斗牛服和蟒袍。
正如上文所言,锦衣卫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机构,而且等级非常严明,有指挥使、指挥同知、镇抚使这样高高在上的人物,也有千户、副千户这样的中层官员,更多的是总旗、小旗这样的基层员工,飞鱼服这样代表身份的服饰,只有位高权重的少数人才能穿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