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明亡国实亡于张居正?张居正究竟做了什么?

一直以来,对于朝的灭亡,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从表面上看,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他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但是仔细一想,在崇祯还没有继位的时候,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了,所以这个责任,崇祯要承担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有又一种说法认为,大亡国,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也就是将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归结到张居正的身上,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从时间上来说,亡于崇祯,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因为崇祯本人也为此上吊自杀殉国。如果要亡的原因,崇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自己肯定是有重大责任的,因为从我们事后来看,他还是有机会可以挽回朝的颓势的。但是历史不能假设,也没有必要苛求古人,再说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至于说到张居正导致朝灭亡,这不符合历史事实。

张居正在历史上评价很高,主流史学界一致认为,他凭一己之力,延续了朝几十年的国祚,算得上朝的中兴之臣。我们可以看看崇祯是怎么评价他的:

崇祯帝朱由检: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所以这里的思江陵就是想起了张居正。从句话可以看出崇祯显然认为张居正是能力挽狂澜的“救时之相”,而且比那些庸相好一百倍不止。在亡的原因上,崇祯本人都不会想到甩锅给张居正,因为这太不靠谱了,没人信。

那我们看张居正他到底做了些什么?

首先是丈量全国土地,将那些瞒报,漏报的土地都请查出来,扩大国家赋税的税基。

在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万历八年(1580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

其次是实行“一条鞭法”。

就是将所有的赋税,徭役,摊派,临时的捐,贡,都并入一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给地方官吏巧立名目加税增加了障碍。同时也使税收能直接入国库,防止在地方上的跑冒滴漏,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在吏治上,推行 “考成法”,对官员进行绩效考核。

以“课吏职”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另外在军事上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优秀将领,巩固边防,震慑边疆;同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使北方的蒙古人能通过马匹和畜牧产品换到中原生产的粮食,茶叶丝绸等日用品。这些东西能通过边贸获得,就没必要通过战争去掠夺,毕竟战争对谁来说都是最后的选项。

另外张居正也采取了许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同时也是开放海禁的倡议人之一,主要目的当然是增加财政收入。

张居正当政期间的推行的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都伤害到了那些官僚和大地主阶层的利益。比如考成法就让官员日子难过了不少,一条鞭法也让地方官吏少了不少捞钱的由头,再加上丈量田地,也让那些大地主很多隐瞒的土地暴露了,并且要交税。所以他一死,这些人就立马组织了反扑。

其中,反对他最积极的反倒是万历皇帝本人。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朝没有宰相,所以就没有相权,所有的权利都归皇帝。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当政,就相当秘书替领导行权,名不正言不顺,行的权也是领导的,这相当于篡权;万历皇帝年幼的时候没有办法,但是张居正一死,他就立马跳起来拿回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利。

如果一定要说张居正亡有责任的话,可能就是他给万历留下的阴影太大,从此以后朝皇帝都极度不信任文官,宁愿相信自己身边的太监。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皇帝不信任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又得从皇帝那里争夺权力,皇帝就让太监去弄那些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就结党来对付太监。这样就把朝后期的朝政弄得一团糟,最终不可收拾。

到了崇祯时期,杀了魏宗贤,又没能找到得力的太监给皇帝办事,而文官集团又不停的给皇帝打马虎眼,出工不出力。所以崇祯皇帝,只能不停杀文官,然后又不得不自己亲自上阵干活,但是自己又不是专业官僚,怎么可能把这些具体的事务处理得了?最终活活被耗崩溃,也许自杀对他来说,还真的是个解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居正  张居正词条  大明  大明词条  亡国  亡国词条  究竟  究竟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中国

 秦始皇为什么没看出赵高的坏

最近有人问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那就是这个赵高有多坏大家是知道的吧,很多人看一眼就知道了,但是这么高明的秦始皇为什么看不出赵高的坏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