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臣子如果能够到配享太庙的地步,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而清朝时期,大部分大臣都是满清人,原本汉人臣子就不多,然而在这些汉人臣子当中,还是有唯一一位汉臣张廷玉,能够做到配享太庙。不过在后人看来,曾国藩的功劳其实比张廷玉更大,为什么曾国藩就不能配享太庙,而只有张廷玉可以呢?
中国古代的太庙,是皇家的专门祭祀场所。最早的太庙,里面供奉的只有历代皇帝及其先祖,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纵观历朝历代,死后配享太庙一直是人臣的最高追求,而能够获此殊荣的官员,无一例外都对王朝立下过不世功勋,比如唐朝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明朝的徐达、常遇春等。
而到了清朝,配享太庙的资格审核更加严苛,终清一朝,历经12帝,配享太庙的宗亲和功臣加在一起共计才26人,其中25人都是满蒙贵族,只有张廷玉是汉人。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 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政治家,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最高官职做到了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可谓是位极人臣,权倾一时。
张廷玉历经康雍乾三朝,但其人生巅峰是在雍正朝,他的配享太庙殊荣也是雍正皇帝临终留下的遗命,由此可见雍正对张廷玉的器重和喜爱之甚。乾隆继位后,虽然一度剥夺了张廷玉的配享太庙资格,但最终还是遵照父命将张廷玉的牌位供奉在了太庙之中。
同为满清汉臣,曾国藩的毕生最大愿望就是能像张廷玉一样死后配享太庙,但是,终究未能如愿。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长沙府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更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仅是文臣,也是武将,他一手创立了庞大的湘军集团,并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为大清王朝续命50年。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国藩虽为汉臣,却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对于满清政权来说,曾国藩实在是功高至伟,无异于救世恩主。
对比张廷玉,曾国藩的功绩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纯粹的文人,张廷玉的主要成就都在学术方面,他监管翰林院多年,先后编修了《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圣祖实录》、《明史》、《四朝国史》、《大清会典》、《世宗实录》、《玉牒》等重要史料。
而相形之下,曾国藩则是遍地开花,“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不仅著书立言,而且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也都有巨大成就,论战功,莫说张廷玉无法与之媲美,纵观清朝的专业武将,也鲜有望其项背者。
那么,到底为什么张廷玉可以配享太庙,而曾国藩却没资格呢?
作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他虽然不能像曾国藩一样上阵杀敌,却是雍正毕生最倚仗的“笔杆子”。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需要起草的文件也最多。所以,雍正登基后,急需一位贤臣帮忙处理公务,共同治理国家,而张廷玉就是那个被雍正选中的人。
张廷玉果然不负所望,他既忠心又有能力,雍正简直一天也离不开他。张廷玉回乡探亲,没多久雍正就写信给他,其中有这样的肺腑之言:“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没有分离过。我和你义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一次,张廷玉生病,雍正又嚷着说胳膊疼,左右不解其意,雍正解释道:“张廷玉病了,就如我的手臂生病,能不疼吗?”
雍正器重张廷玉,信任张廷玉,把他当做自己的密友和手足,所以临终特地交代乾隆,日后给予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
曾国藩则不同,论对清朝的功绩,他自然是在张廷玉之上,但是,他并未与任何一位皇帝建立如此深厚的个人感情,所以也无人愿意为他打破祖制将汉人请进太庙。
乾隆之后,汉人不能配享太庙几乎已经是不成文的规定,要不是父命难违,张廷玉也早被踢出了太庙。曾国藩功高盖世却未能配享太庙,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汉人身份。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之所以能配享太庙,并非他的战功胜过曾国藩,而是因为他是蒙古贵族,血统比曾国藩“纯正”。
不过,曾国藩死后虽然没有获得张廷玉一样配享太庙的资格,但他的谥号是“文正”,乃是文人的顶级荣誉,等级比张廷玉的“文和”要高得多。那是因为,张廷玉受雍正宠幸,却死在了乾隆朝,谥号是不待见他的乾隆皇帝赐予的。如果张廷玉死在雍正朝,想必也会得一个至高无上的“文正”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