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虽然有“千古一帝”之称,为清朝延续盛世,但清朝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和西方拉开差距,为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丧权辱国事件埋下隐患。所以也有人觉得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过大于功,这些“盛世”只是浮于表面,内核后患无穷。其实这件事要分两面来看,康熙为人还是有值得后人学习的一面,但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的确没有将目光放的太长远,但这个锅恐怕也不能交由他一人来背。
很多人推崇康熙为“千古一帝”,这和他的好学不无关系。历史上,康熙嗜书好学是出了名的。
他很有语言天赋,精通满、汉、蒙、藏、维等多种语言,在接见蒙古王公时,可以流利地使用蒙语进行交流。
他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
他喜读传统经典,无论是《周易》,还是《尚书》,抑或是《诗经》,他都能侃侃而谈,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四书”,他坦言“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
他熟谙骑马射箭,喜好体育锻炼,“年力盛时,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
康熙精力旺盛,对什么都保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于传统知识如此,西方自然科学更是如此。
康熙在位时,东西方文化偶尔碰撞,他常常为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而局促不安。当时朝廷展开了一场天算历法的大争论,但无所结果。康熙遂命各位大臣在午门前观测日影,但他自己又不懂这些。有感于此,康熙发奋学习自然科学。
不久,康熙拜法国传教士兼科学家的白晋等人为师,让其担任自己的科学顾问。白晋等人这一带,真正让康熙步入了科学的殿堂。
名师出高徒。康熙在玩中学,在学种玩,很久就有所成就。
于玩,康熙无所不摸。他玩过地球仪,玩过“伽俐略式望远镜”,玩过婉转鸣叫的“机械鸟”,也玩过结构复杂的“金盘式手摇计算机”。
于学,他又似乎学有所成。数学方面,他自己的独著《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医学方面,他命巴多明将西洋《人体解剖学》书籍翻译成满汉文,并将亲自实践,解剖了一直冬眠的熊;天文学方面,他只用了4天的时间,就计算出了太阳子午线的高度……
康熙好学,非常人能比。白晋夸赞“他生来就带有世界上最好的天性。他的思想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
康熙这么热爱西方自然科学,但为何没有受到触动,大开国门来推动清帝国的发展呢?各种原因推测如下:
一是康熙虽然热衷于学习西方科学,但在内心深处,他对西学的态度比较复杂,甚至将其视为娱乐消遣的东西。对此,康熙曾这样说道:“天文历算,为王朝定鼎制历之所需;西洋铳炮军器,为护卫王朝‘百年之国祚’之所需;钟表器物,则为圣躬赏玩之所需。”
二是如前所述,康熙学习西方科学的初衷是处理政务的需要,更深处讲,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以火器为例,康熙虽然看到西洋火器的厉害,但他只是停留在实际利用的层面。为了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命南怀仁制造适应南方地形的机动火炮,而当南怀仁“依洋式铸造新炮”,并进献《神威图说》时,其介绍西方的制炮理论和方法并没有得到推广。康熙骨子里重视类似“马上取天下的”的祖训,进而压制火器制造,逮到清朝“机关枪”发明者戴梓被流放沈阳后,火器发展也渐趋停顿。
三有窒塞民智的嫌疑。塞民智,无非是减少民变的可能,以便更好地维护统治。关于这一点,有一个故事流传很广。外国传教士给康熙进献手摇式计算器时,康熙爱不释手,大叹绝妙。赞赏之余,转过头就对身旁的儿子说“勿为汉、蒙所学”。康熙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综合来看,康熙是真正的学霸,成就了自己,在格局上却失去了帝王的风范。对于西方科学,也只限于吸取有益于维护统治的成分,而掩盖其背后的学术理论,甚至禁止传播。关于这一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有说法“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