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县就是现在的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地区。其实高安县最早是叫建成县,看到“建成”二字,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立即就想到了唐高祖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实际上建成县当时正是为避太子李建成讳,因此改名高安县,此后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高安县历史悠久,最早是由刘邦设立为县,三国时期高安县地属孙吴豫章郡。那今天就借此机会,为大家介绍下有关高安县的历史,看看其名称由来到底是怎样的。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时为唐高祖武德九年,此时唐王朝已经立国九年并统一了全国。这一年的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率领一干心腹文武,在皇城玄武门设下一支伏兵,姗姗来迟的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在玄武门双双遭遇毒手,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齐王李元吉被尉迟恭射死,此即为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的五个儿子、齐王李元吉的五个儿子都被残忍杀害,两人府邸女眷均被充入后宫,后来成为了李世民后宫的一部分。唐高祖李渊面对残酷的现实心灰意冷,迅速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于两个月后退位,将皇帝宝座让给了李世民,即为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作为失败者,李建成很多时间均以反面角色出现,比如心胸狭隘、无才无德、秽乱后宫等等,但是作为一个人理性主义者,我们不能否认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示之于人的历史都是经过黑处理和美化过的,而李建成就是被黑处理的一个。
李建成虽然已经化为了云烟,但是他的影响却在某些地方留了下来。比如江西省高安市,其原本叫建成县,后来在李建成当太子期间,为避讳而改名高安县,一直沿用至今。
高安市是江西省县级市,隶属于地级宜春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市境北邻奉新县、安义县,西界宜丰县、上高县,南连新余市、樟树市,东接南昌市、丰城市,全县总面积2439.33平方公里。
建成县
高安市境上古时期属古扬州地域,为三苗人生活区域。周朝时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将天下分封给各诸侯国统治,市境属吴国领地。春秋战国之际,吴国被越国攻灭后改属越国管辖,后来楚国灭了越国后又归楚国管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市境属九江郡辖地。
秦末楚汉相争,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建立了汉朝,汉高帝六年即公元前201年时,在今市境内置建成县,隶属于豫章郡,当时的建成县管辖范围极大,包括了现在的高安市、上高县、宜丰县、万载县四个县市的全部区域及樟树市的一部分地区。西汉末年,建成县改名多聚县,刘秀建立东汉的当年又复名建成县,东汉后期划建成县一部分地区设置上蔡县,即为今上高县的前身。
三国时期,市境属东吴统治区域,吴大帝黄武年间,从建成县、上蔡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辖地新置宜丰县、阳乐县,阳乐县即为今万载县的前身。两晋至南北朝三百年间,建成县均隶属于豫章郡。南北朝末期,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并在立国八年后发兵灭了陈朝统一了全国,此后他对全国混乱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在此背景下,望蔡县(原上蔡县)、康乐县(原阳乐县)、宜丰县又并入建成县。
隋末乱世中,李渊后来居上建立唐朝,此时为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后同年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此后几年间,唐军南征北讨征服了北方及南方的各路义军及地方割据势力,陆续统一了全国。公元622年,此时天下已经基本统一,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建成县改名高安县,因县境内地形“北高南低、似高而安”故名,同时恢复隋朝时被撤销的望蔡县、宜丰县、阳乐县,三年后这三个县再次并入高安县。唐朝三百年间,高安县先后隶属于靖州、米州、筠州、洪州。
五代十国时期,市境先后属十国政权中的吴国、南唐管辖,吴国统治时期划高安县地置万载县,南唐统治时期于公元952年划高安县地置上高县,同时置筠州,筠州管辖高安县、上高县、万载县、清江县四个县,州治设在高安县。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宋朝,采取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完成了统一,宋朝第二任皇帝太宗皇帝太平兴国六年即公元981年,从高安县、上高县分别划出一部分地区设置新昌县即今宜丰县,宜丰县隶属于筠州。
到了南宋时期,市境仍为高安县,为筠州州治所在。公元1225年为宋理宗赵昀即位第二年,因筠州的“筠”与皇帝名字中的“昀”同音,按照当时的避讳制度筠州必须改名,正好这时候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被朝廷视为祥瑞之兆,于是改筠州为瑞州,高安县仍为瑞州治所。元朝统一全国后改州为路,高安县为瑞州路治。明朝时改路为府,高安县为瑞州府治,清朝延续不变。明朝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陈邦瞻,清朝三朝重臣、乾隆帝师朱轼,均为瑞州高安县人。
新中国成立后,高安县先后隶属于南昌专区、宜春专区、宜春地区。1993年底经国务院批准,高安县改为县级高安市,由宜春地区代管,2000年改属地级宜春市管辖至今。高安市下辖21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垦殖场,全市总人口9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