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是今德国科隆人,他28岁来到中国,当时正处明朝末年。后来汤若望一心钻研中国文化,并且慢慢掌握了一口北京官话,这一待就是47年。汤若望曾在康熙年间被封为“光禄大夫”,这可是个一品官,可见当时汤若望在国内是具有一定重要性的。汤若望一生都致力于传教,他还对清朝历法修订有过贡献。可能真正了解汤若望的朋友并不多,这次就准备趁此机会给大家做个介绍,想了解的话可以来看看。
汤若望其人
作为一个被派往中国的传教士,汤若望无疑是优秀的。早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汤若望就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聪慧与好学。
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了。未满二十岁时,他就加入了耶稣会,成为一名修士,继续深造。天文与数学是他最大的爱好,前往中国传教,成为像利玛窦那样优秀的传教士,将天主的光辉与恩泽播撒到中国大地,是他的理想与抱负。
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他正式晋升为神父,也成为了最优秀的修士之一,各方面都十分优异。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一个人正当壮年的时候,汤若望和其它二十余名传教士一起,搭上了前往中国的帆船,肩负起在中国传教的任务。
经过一年多的海上漂泊,他们终于来到了中国这片广阔而又繁盛的土地。潜伏几年以后,汤若望终于凭借自己的天文数理知识见到了皇帝,开始了自己的传教生活。由于他信奉利玛窦的“合儒”思想,再加上他自身的才华与努力,很快,他就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与赏识,入朝为官。
即便后来明朝倾覆,新兴的清王朝也因为他的才能没有处置他,反而十分重用他。他将自己的天文与数学知识回报朝廷,将西方的先进科技引入中国,推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他著书立说,推动了中国传统历法的更新,他潜心工作,为大清鞠躬尽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判处了凌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天学传概》引发的惨案
有一句话,叫做树大招风。汤若望凭借自身的才干很快就获得了大清皇帝的赏识与宠爱,尤其是顺治时期,他不仅是钦天监的监长,还受封一品,可谓是荣极一时。也正因如此,信仰天主教的中国百姓越来越多,1658年就多达十几万人。
汤若望的风光让同在钦天监为官的杨光先很是看不惯。杨光先认为汤若望推出的新历法其实错误百出,他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传教,新历法封面上的“依西洋新法”就是明晃晃的证据,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徒也是证据。为此,他多次上书弹劾汤若望。但因为顺治对汤若望的重视,他的折子一直被压着。
直到康熙继位以后,汤若望等人为了回应他的状告,编写了《天学传概》一书。
就是这本书,让杨光先抓住了他“谋反”的证据,也引起了绝大多数中国官民的反感。此书介绍了上帝耶稣的故事,指出中国人的先祖其实出自西方,就连孔孟之学也是信奉天主教以后的产物,是“微言法语”。很明显,这样的言论没有把握好尺度,将中国数千年的经典写成西方的附庸。这样的做法,不让皇帝起疑和反感都说不过去。
1664年,杨光先将自己对汤若望等人的意见写成《请诛邪教状》,上书礼部。自此,朝廷开始明令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也将以汤若望为首的几十余名传教士及其家属逮捕入狱,并判处他们凌迟之刑。
不幸中的万幸,由于当时京师发生地震,朝廷大赦天下,汤若望逃过一劫。但这之后不到一年,汤若望就病逝于京师,永远地离开了。
远渡重洋的一生
汤若望被判刑一事,一方面有杨光先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方面,他们编著的《天学传概》一书确实有很多言论是与当时中国的观念相冲突的,是国人无法接受的,无疑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与愤怒。他们妄图用几十年的传教撼动中国几千年的传承与信仰,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总的来讲,汤若望二十几岁就来到中国,离开故国,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一生的精力与心血都耗费在这里。毫无疑问,他对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历法、科技的进步也有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