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的皇帝们来说,权力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皇位也是一样,因此有任何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的人的存在,对他们来说都如临大敌,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皇帝都想要对当时的各种藩王削除的原因。而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安禄山身为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的,但是在好不容易平定之后,明明也有机会削藩,为何唐朝的皇帝却没有这样做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唐朝时期经济的鼎盛时期是在开元盛世,可是政治、军事的鼎盛时期却是出现在唐高宗后期。当时唐朝的对外扩张十分迅猛,灭国无数,疆域面积西到中亚,东到库页岛,北到贝加尔湖,周边少数民族无不俯首称臣。唐朝在各地设置了大量的都护府,建立起政权统治。可是都护府统治从实质上看,仅仅是象征性质多于统治性质。各都护府因为自身实力不足,很快就被各地的少数民族推翻。到了唐玄宗时期,各地的都护府进本全部消失。
大唐帝国的实际统治区域再次回到中原地区。而曾经被灭国的少数民族再次建立起国家之后,不断对唐朝边境进行袭扰、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发明了藩镇制度,让位于边境地区的各镇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用于抵抗少数民族的袭扰。节度使设立前期,很好的抵御了少数民族的袭扰,保卫了边境安全。可是随着藩镇的膨胀式发展,到了“安史之乱”前,藩镇已经拥有可以抗衡中央的实力,并且拥有了藩镇的实际统治权。等“安史之乱”爆发后,藩镇就彻底失去控制,成为了大唐帝国内的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藩镇失去控制。可是在唐武宗时期,唐武宗曾经平定了昭义节度使刘稹的叛乱,战争结束后各路割据藩镇重新遵守朝命,唐朝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可是这一时期的唐武宗并没有乘机将藩镇消灭,为什么呢?
显然并不是大多数人说的,唐朝中央政权没有实力去消灭藩镇。唐武宗的确拥有了消灭藩镇的力量,可是他放弃了。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比唐玄宗更好的办法抵抗少数民族的袭扰、进攻。唐朝的中央政权需要这些藩镇的力量,维护唐朝的统治。
唐朝建立之前,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政权的危害让唐朝统治者如鲠在喉。因此有了唐朝初期的大肆对外扩张,打击少数民族和建立藩镇抵抗少数民族!相对于少数民族的威胁,藩镇虽然时刻威胁着唐朝统治,可是在唐朝中央政权没有完全丧失自主军队之前,藩镇不会推翻唐朝统治。
另一方面藩镇的存在还能独立自主的组织军队,抗击少数民族侵略,不用中央政府消耗力量。唐朝统治者在权衡了双方的利弊之后,自然会选择保留藩镇,用以继续抗击少数民族袭扰。唐朝最终灭亡于藩镇之手,唐朝灭亡之后,中原政权也丧失了幽云十六州。这也说明了两者在抗击少数民族政权上的统一性
在唐朝建立后,比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等皇帝在位时,主要采用的是之前朝代都经常实行的府兵制度。这些府兵拥有自己的耕地,在战争时走向前线,而且平时则不用缴纳赋税。在唐朝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特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时,西边的吐蕃,东边的高句丽、百济,北边的后突厥,乃至后起的东北的契丹,都对唐朝的边防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彼时,府兵在面对这些强敌时逐渐有些吃力了。
在此基础上,因为战争的频繁和防御压力的增大,唐朝需要更多长期驻扎在边境的士兵。在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在位时,唐朝不仅采用了募兵制(在各个边防地区常备一定数量的军队),而且同时设立了10个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不仅掌控了一个地区的兵权,还掌握了地方的财税和人事任免上的权力,可谓一方诸侯了。长此以往,唐朝的藩镇制度就此形成。所以,非常明显的是,只要唐朝在边境地区存在吐蕃、突厥、高句丽等众多强敌,藩镇制度就是不能轻易废除和撤销的。
当然,对于藩镇制度下的节度使,因为掌握了强大的兵力,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并且还会威胁到唐朝皇室的安慰。比如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因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所以拥有10多万大军,可以和唐玄宗李隆基争夺天下。但是,在安史之乱的平定上,唐肃宗李亨还是需要依赖于安西、北庭、河西、陇右和朔方等节度使的兵力。因为各个节度使和藩镇下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群体,比如大量的士兵只听命于节度使,而不是唐朝皇帝。所以唐朝全面撤销藩镇的话,因为会损害到这些将士的利益,很可能引起新的叛乱。
最后,总的来说,唐朝因为疆域辽阔,边境存在多个强敌,确实需要一定数量的藩镇,以此巩固或者扩大自己的边境地区。换而言之,藩镇制度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想要压制住各个节度使,需要在都城建立一支直属于皇帝的军队。比如唐宪宗时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神策军,促使各地的藩镇都比较服从皇帝的命令。并且,唐宪宗为了削弱藩镇势力,将唐朝的藩镇数量从十个变成了四十多个。但是,因为唐朝朝廷能够掌握的财富比较有限,比如远远不如后来的宋朝,所以即便强行废除节度使,也很难直接负担各个边境士兵的军饷。进一步来说,唐朝脆弱的税赋体系,导致朝廷无法直接负担庞大的边防军队,所以需要藩镇制度的存在,即便这也是“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