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一场非常著名的战役了,而白起也因此成为了后世人心中的“人屠”,且不说这些,赵国因为长平之战而元气大伤,按照一般的理论来说,这时候如果能够趁机灭掉赵国是最好的时机,但是白起却总是装病不肯再带兵去攻打赵国,以至于最终被赐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白起长平之战
秦将白起因“长平之战”名动天下,一役坑杀赵卒40万,被誉为“杀神”,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然而,因为错失了最佳作战时机,白起不愿意再统兵破赵,被秦昭襄王怒而赐死。白起因为被赐死而更加伟大,成就他一生从无败绩的记录。
从赵氏孤儿一脉续存到称雄于战国,四战之地的赵国生命力可谓强矣。自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军改之后,赵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因此,要攻克赵都邯郸,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长平之战”刚结束,秦军具备了这个有利条件。
白起回军平定上党郡全境后,紧接着命令王龁攻下了皮牢,司马梗平定了太原。从两侧对赵国都城形成包围之势,秦军踏破邯郸指日可待。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秦昭襄王却下令白起撤军了。白起不能理解,但又不能不执行命令,只好退兵。
白起心里憋着一口气,交上虎符就称病不朝了。其实也可以理解,白起的职责是研究如何打胜仗不管后勤;而秦昭襄王的工作是要做好军队的后勤支持。“长平之战”时秦昭襄王都已经亲自动员征兵收粮,这一场恶仗也快把秦国的血耗干了。
2、秦王希望白起领兵
战争持续打下去,秦国自己也吃不消了,最重要的是,中原六国也在虎视眈眈。这时,韩、赵两国的说客苏代带着割让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的协议,来到秦国求和。秦昭襄王正好顺坡下驴,命令白起撤军,这个决定也只是权宜之计。
一年后,赵国仍没有履行献城的协议,秦国因有了粮食准备伐赵。但白起认为已经错失了最佳的灭赵时机,此时出兵不会有胜算,不宜出兵。秦昭襄王这人刚愎自用,那听得进白起的劝告,既然白起不愿统兵,就命令五大夫王陵统兵出征。
王陵率大军出函谷关,渡过黄河,翻越王屋山,取道上党,直扑邯郸,一路势如破竹。但兵至邯郸城下就卡壳了,五个校尉战死。于是,秦昭襄王不断地增援,添油战术完全无效,王陵屡战屡败。本来也是,赵举国之兵,怎可能轻易被打败呢。
白起也听到了王陵战败的消息,私下里跟人说:“秦王不听我的劝告,执意要伐赵,现在果然失败了。”这话传进了咸阳宫,有点像马后炮,也有点像看笑话,秦昭襄王听到后心里很不舒服。但秦王还是想起用白起,替代王陵在前线统兵。
3、白起为何不愿攻打赵国
白起坚持认为邯郸不容易攻破,且中原的诸侯国怨秦已久,秦军虽破长平,但秦卒也死者过半,国内兵员粮草空虚。出兵远伐他国的都城本身就很难成功,一旦诸侯形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继续称病,不愿统兵出战。
秦、赵两国已经在交战状态,骑虎难下,这时撤兵很肯定是没有面子的事。于是,秦昭襄王下令王龁代替五大夫王陵统军破赵。而这时,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率领几十万大军驰援赵国,王龁的军队在邯郸城下,也被多国联军打败了。
秦昭襄王仍然期望白起奔赴前线,力挽狂澜。于是让范雎去请白起出征,看能说会道的范雎能不能请动白起。秦昭襄王这个安排很不妥,白起本身对范雎就有点意见,当然最主要的是白起已经认定了这仗没得打,于是坚持以生病为由不出战。
前线将士流血流汗,白起躲在后方装病。秦昭襄王一怒之下,下令将其贬为普通士兵,迁到阴密。但这次白起是真的病了,不能动身,拖了有三个月。而前线兵败的战报一封又一封到了咸阳。秦昭襄王更加生气了,勒令白起立即离开咸阳。
4、白起被赐死
白起动身西行,到了杜邮,秦昭襄王派人送来一把剑。本来也是,怎可以让一个活着的名将带着怨气离开咸阳呢?一代名将,没有马革裹尸,却落了个自杀身亡。白起冤吗?抗命不遵,一点都不冤。白起非得要死吗?就算打了败仗也不一定死。
秦昭襄王也很无奈,一次次地请求白起出战,但白起总是称病,不愿为国而战。因此不得不下杀心,背负斩杀良将的恶名。其实白起作为一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要应征出战,哪怕是战争失败了,也不会落个被赐死,到底谁错了呢?
“长平之战”刚结束,赵国士气低落;赵军的主力在长平被屠,邯郸布防空虚,因此是攻破邯郸的最好时机。而过了一年,赵国得到休整,军力重新布置,也有时间与诸侯达成联盟协议,这时攻打一个有充分准备的国家都城,结果可想而知。
优秀的军事家,从来都不打没有把握之战,错过了最佳时机,白起也同样没有把握打胜仗。所以,白起装病躲避这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就算被赐死,也不愿背负败兵之将的名声。因此,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反倒让从无败绩的白起更加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