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曹魏的进攻,刘禅自知蜀汉已走到尽头,便选择投降邓艾,至此蜀国就此灭亡。如何处置刘禅是个问题,司马昭并没有杀刘禅,而是将他封为安乐公,和部分大臣安排入住洛阳。不过刘禅活着始终是个隐患,一向谨慎的司马昭为何肯放任刘禅不管呢?传闻,这跟刘禅在自家门上刻着的三个字有关。很多人都觉得刘禅算不上明君,但他为人应该并不笨,不然不可能得以善终。
刘禅投降
三国末期,随着天下形势的巨变,大家都基本能预测到最终的结局了,魏国国力越来越强,而吴、蜀两国各自偏安一方,是远远比不了魏国的,最终灭国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公元263年,魏国发动大军,准备一举攻灭蜀汉,不过钟会大军却被姜维成功的阻挡在了剑阁,不能动弹。一番僵持后,魏军毫无办法,差点萌生了退意,这个时候邓艾主动请缨,从阴平小道杀入蜀汉腹地,起到一个出其不意的效果。
邓艾的计谋成功了,他创下了一个军事奇迹,直接杀入了蜀汉。不过他也没有去调头夹击姜维,而是直接杀向了成都!刘禅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统领御林军抵抗,结果被邓艾打的大败,诸葛瞻战死,成都周边最后一支可战之兵彻底覆灭。看到这种情况,刘禅自知没有抵抗意义了,也不想成都百姓陷入战火之中,于是主动出城投降了,得到了优待。
刘禅投降后,被司马昭下令将其迁到洛阳,在司马昭的眼皮子底下生活。刘禅毕竟曾是蜀汉的国君,司马昭对其还是不太放心,所以时不时的就借机试探一下刘禅,看看刘禅有没有反意。不过刘禅的表现,倒是没有丝毫问题,虽然“乐不思蜀”给他留下了骂名,不过也使得司马昭没能找到机会击杀刘禅。在洛阳待了一段时间,司马昭始终没有找到刘禅的把柄,于是把刘禅迁到河南省鹤壁市的阿斗寨,看看刘禅远离自己后,会不会表现出他的不臣之心。
结果刘禅的表现大大的出乎了司马昭的意料,也使得司马昭对刘禅的观感彻底发生了变化,不再对刘禅怀有杀意了。
刘禅做了什么,使得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了?原来他直接在门上刻上“中山寨”三个字,那么为何仅仅刻了这三个字,就可以使得司马昭不再对刘禅怀有杀意了呢?这三个字有何特殊的含义?
中山寨什么意思
“中山寨”的中山二字,其实是大有来头的。中山二字主要来源于中山靖王刘胜的封号,刘胜本为汉景帝之子,汉武帝的异母兄弟,后来被封为中山王。而刘胜这个人呢,是典型的胸无大志,根本没有什么政治理想,他自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享受生活,这一点他也确实做到了。据《史记》记载,刘胜每天的生活就是听听音乐,看看歌舞,然后沉迷娱乐,一辈子竟然生下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可谓是纨绔子弟的典范了。
而刘备最开始出场的皇族身份其实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此时刘禅将寨名改成中山靖王,一方面是说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一方面则体现了他的志向,其实是想向祖宗刘胜一样,好好的享受生活,没有其他任何想法。司马昭聪明,一眼就看出了刘禅的志向,对于这种对自己没啥威胁的人物,司马昭也就不好再痛下杀手了。
“中山寨”三个字反过来,其实就是“在山中”!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就是刘禅对司马昭的彻底臣服之心,希望司马昭不要赶尽杀绝了。在山中一方面说明,刘禅已经决定隐居在山中,不问世事了,外界的一切变化,蜀汉故地的一切事物都和他刘禅没有关系了,他就想在山中隐居,悠闲地度过这一生。
在山中还有一方面的意思就是说我刘禅已经被你司马昭控制在山中了,相当于是被软禁,我也没有办法跑,一切都在你司马昭的掌控之中,我本身也是不想跑,我都这样做了,完全是一个对你毫无威胁之人,你何必还要赶尽杀绝呢?
这其实也算是刘禅作为一个普通人对司马昭的哀求吧,请求司马昭放他一条生路。司马昭何等聪明,读懂了这两个意思,当然也就不好做得太过分了,毕竟人家刘禅各方面确实是做得挺不错,没有丝毫反抗的意思,他也得顾及一下其他人的看法。
刘禅在寨门上刻上“中山寨”,一方面是以祖宗中山靖王刘胜自比,表达自己只想了此残生的,没有任何其他争权夺利的想法。另一方面把三个字反过来看,也说明刘禅此时的处境,都在司马昭的掌控之下,如此明白地说出这个意思,其实也是刘禅对司马昭的一种哀求,而司马昭在读懂这两种意思后,也是于心不忍,放弃了诛杀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