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袁绍如果听取田丰策略,最终能否战胜曹操

其实袁绍身边人才如云,可惜他不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不然袁绍也不可能败给弱于自己的曹操。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只有一位能够胜出,可以说是双方的生死之战,结果曹操以弱胜强,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当时,田丰多次向袁绍进言,但袁绍根本不采纳,最后还将他处死。如果袁绍能够按照田丰给出的策略行事,他有没有可能击败曹操,一统北方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分析看看。

谋士田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汉王朝名存实亡。其中袁绍就是最强者,虽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但要是比实力之强大,地盘之广,人才之强盛,估计与袁绍比,还是望尘莫及的。然而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却击败了强大的袁绍,一统中国北方成就大功,袁绍的霸业就此灰飞烟灭。

都认为官渡之战袁绍战败,是因为袁绍缺断少谋造成的,甚至说袁绍是强大的草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因为郭图就曾建议袁绍倾巢而出与曹操决一死战,也曾进谗言逼张郃高览等人造反。而此时袁绍却偏信郭图,才造成这一系列的恶果。

其实袁绍手下还是有很多厉害的谋士的,如果能听从忠言,必能击败曹操。如田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提出“养精蓄锐,以静制动”的战略不但符合当袁绍的基本情况,而且对于击败曹操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但由于袁绍手下谋士众说纷纭,袁绍更是举棋不定。最后在许攸的建议下,起兵攻打曹操。可以说田丰的计谋被袁绍搁浅了。

如果袁绍听取田丰的建议不发动官渡之战,而是养精蓄锐,能拖垮曹操吗?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经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田丰真的是老成谋国。

一、

袁绍在巧取冀州后,又击败了公孙瓒,一举平定了中国北方冀、青、幽、并四州,可谓实力强大。当时中国的人口重心,还是在黄河流域,袁绍统领的地区,正是当时人口最多的重要粮食产区。可以说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而文臣武将方面,凭借强大的河北以及四世三公的名望,天下智能之臣必将纷纷投奔。

如果按照田丰安排的休养生息,必能使袁绍实力更加强大。就好比三国后期的曹魏,从不轻易对蜀国用兵,只是不断发展。而诸葛亮也认为蜀国国力不足,如果不进攻,早晚被曹魏强大的国力压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所以才多次北伐。

而此时的曹操也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如果袁绍养精蓄锐,图谋发展,实力必将更加强大,曹操与袁绍的差距会更加悬殊。袁绍如果能等到那时出兵讨逆,易如反掌。

二、

曹操此时也已经占领了兖州,徐州,以及司隶等地,为何说经不起袁绍的消耗呢?因为曹操所在的地区,是中国的中心,虽然位置优越,但也被群雄所包围。如北有袁绍,南有刘表,东有孙策,西有马腾韩遂等人,都对曹操的中央地位虎视眈眈。如曹操在官渡之战时,就曾差点被孙策偷袭了后方,若不是孙策被暗杀,曹操必定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面对与袁绍如此绵延的防线,曹操要分兵拒守,如果再有人从背后捅刀子,曹操必败。就像在曹操攻打刘备时,田丰也建议袁绍能快速出兵,偷袭曹军后方,截回天子。可见一旦曹操有战事,袁绍就可以迅速出兵,让曹操后院起火。而袁绍则不同,除了南面与曹操接壤外,北面的外族胡人基本不敢踏入,可以说高枕无忧。

三、

田丰提出的计划符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众所周知,官渡之战作为曹操和袁绍的大决战,田丰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当时曹操已经击败刘备,回师许都了,后方不再空虚。所以田丰主张以静制动,在当时的情况下应当屯兵囤粮打持久战,凭借着袁绍地盘人口的优势,压制并蚕食曹操。是十分正确的,毕其功于一役,打胜了自然是好,如果被击败呢?岂不是画蛇添足。

三国演义》第25回:田丰谏曰:“前操攻徐州,许都空虚,不及此时进兵;今徐州已破,操兵方锐,未可轻敌。不如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动也。

四、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袁绍虽然强盛,但也只是地方势力。如果以地方抗中央,那就是不义之师,出师无名则会在道义上陷入被动。田丰就曾进言袁绍,先向朝廷报捷,如果曹操阻挡,就上表说曹操阻挡我为陛下行王道,再分兵拒守,伺机而动。

田丰所采取的是全方面的对比,在曹操最疲惫首尾难顾之时,攻打曹操,顺势一举夺回天子,不但成本低,风险小,还让曹操毫无反抗之力,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综上袁绍如果头脑清醒,重用田丰的计谋,不急于一时短长,养精蓄锐。趁曹操有机可乘之时,出兵攻打曹操。必定是最稳妥的办法。因为曹操善用奇兵,袁绍方实力虽强但较为疲惫,刚平定北方不利于马上决战。而且袁绍有着地盘人口的优势,他耗得起,毕竟袁绍兵多粮食多,不断骚扰,曹操的经济撑不住,士兵也会疲惫,这种战法是以强攻弱,以大欺小的必胜之术!

可惜田丰一心忠于袁绍,袁绍不听其言,在官渡大败而归。袁绍非但没有重用田丰,还因为要面子而杀了田丰。可见袁绍败于曹操之手也是有原因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田丰  田丰词条  听取  听取词条  战胜  战胜词条  能否  能否词条  最终  最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