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马家军是怎么形成的 青海宁夏马家内部矛盾有多严重

说到我国民国时期割据西北地区的地方军阀势力,很多人就会马上想到位于青海、宁夏、甘肃地区的“马家军”了。在马家军的内部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部是割据青海地区的马步芳、马步青兄弟两个;另一部则是称霸宁夏地区的马鸿逵与马鸿宾。

青海与宁夏的"二马",也很多共同点,据说,这还是民国军阀孙殿英给他们总结出来的,那就是同姓、同信奉伊斯兰教、同是甘肃河州(今临夏地区)人,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祖辈都在晚清时期归附了朝廷,这对后来"马家军"在西北的崛起了直接的作用。

1、投靠清廷的回报

马步芳兄弟的祖父马海晏,在左宗棠出兵西北之时,力主曾杀伤过不少湘军的马占鳌归附左宗棠,左宗棠当时初战不利,得到对方主动归附的消息后大喜过望,对马海晏等人十分器重。

八国联军侵华时,马海晏等还曾经率军入卫两宫,得到了慈禧的奖赏。由于马海晏的及时投效,其后辈得以在涉及西北的军政事务中建立并维持了一定的影响力,例如马海晏之子马麒即因父亲的功勋较高,在刚入军界之时,就是旗官,后更是做到西宁镇总兵一职,青海改设行省后,马麒任青海省政府主席,大权在握。马麒病逝后,其手中政府职务由兄弟马麟接任,而兵权则转到了儿子马步芳手中,这也为马步芳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宁夏的马鸿逵和马鸿宾兄弟的祖父马千龄,早年也曾参与过马海晏等组织的反清活动,后随同伙被招安。其子马福禄在八国联军侵华时随甘军将领董福祥入卫京师,战死于前线,其军职由兄弟马福祥接任。或许是出于对兄弟的感激之情,马福祥在担任宁夏镇总兵、宁夏护军使期间,对于兄弟马福禄的儿子马鸿宾十分器重,甚至比对自己的亲儿子马鸿逵都好。亲儿子马鸿逵还是个小小的骑兵营长的时候,马鸿宾便已经当上了统领,后来,马鸿宾在叔父保荐下出任甘肃省政府主席,而以地域相对狭小的宁夏交予儿子马鸿逵。

马福祥哪里能预见到,正是自己这样一种偏爱,导致马鸿逵与马鸿宾之间关系形同水火。但是不可否认,马鸿逵堂兄弟二人能够在宁夏地区称雄一时,其祖辈对清朝的忠心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过,青海二马和宁夏二马之间虽然有很多的共同点,但双方的关系却一直很紧张。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2、青海和宁夏马家内部的纷争

其实,青海二马和宁夏二马各自内部关系本就不睦,马步芳手握地方军权,排挤走叔父马麟后,把青海省地方军政大权揽入怀中。冯玉祥出任西北边防督办期间,马步芳见风使舵,极力讨好冯玉祥的手下孙连仲和高树勋,取得他们的信任,得以继续维持自己在当地的统治。中原大战让西北军彻底瓦解后,马步芳更是无所顾忌的招兵买马,由于自己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蒋介石的南京政权,作为回报,马步芳手下的师很快被扩编为军,声势日隆。

马步芳一样,兄弟马步青也曾经为冯玉祥效力,冯玉祥在军阀混战中垮台后,马步青率领手下的军队辗转回到青海。蒋介石深恐马步芳实力过大难制,所以又以马步青为柴达木的屯垦督办,把他派到马步芳身边,欲使二人相争,自己好坐山观虎斗。由此可见,青海二马内部不和,与南京高层从中推波助澜也有一定关系。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马步芳不愿兄弟来和自己竞争,但他深知马步青实力雄厚,自己轻易得罪不起,所以他先用好吃好喝好烟土把兄弟稳住,然后暗中拉拢马步青的左膀右臂马呈祥(马步青女婿)与马振武(马步青外甥),利用他们来架空马步青。到最后,马步青人财两空,被迫就范,青海便成为了马步芳一人之天下。

在抓权方面,宁夏的马鸿逵更不会落后于马步芳。虽然父亲马福祥在生前很袒护堂兄弟马鸿宾。但是,马鸿宾这个人权力欲并不大,相反,他还乐于自己做个甩手掌柜。为此,南京本想利用他到甘肃当省政府主席,好牵制冯玉祥在甘肃的残部雷中田。结果到最后,却变成马鸿宾主动避居幕后,让雷中田独揽甘肃军政大权。

马鸿宾的主动放权并没有换来"独善其身"的结果。雷中田仗着手中握有实权,发动叛乱,马鸿宾受其波及,一度成为对方的阶下囚,威望骤降。而兄弟马鸿逵则在宁夏扩张势力,他不但把马鸿宾手中不多的兵力或兼并、或驱逐到甘肃,还不顾马鸿宾的反对,甘当蒋介石的打手,为南京堵截北上的工农红军。因此,别看青海、宁夏是"二马",实则是马步芳独霸青海、马鸿逵独霸宁夏,至于两省之间的甘肃,则主要作为双方的缓冲地带(南京势力也有所渗透)。

3、联合表象下的各怀鬼胎

说完了青海和宁夏二马的内部矛盾,接下来咱们还要聊聊青海马步芳与宁夏马鸿逵之间为什么关系闹得那么僵。

从地缘上讲,青海、甘肃与宁夏可以说是唇齿相依,马步芳与马鸿逵之间本应该团结一心,但是,外部因素的变化与其秉持的"地方本位主义",多少总会影响到双方之间利益的取舍。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抗战前后两个阶段来看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联手反孙",孙,即冯玉祥旧部孙殿英。公元1933年,冯玉祥的部下孙殿英被南京委任为青海边防督办,蒋介石这样安排,是他知道,马步芳、马鸿逵等绝不会允许外部势力进入自己的地盘,因此一定会与孙殿英拼个鱼死网破。这样,自己既可以去掉孙这样一个心腹大患,也可以利用他来钳制西北军阀。

马鸿逵知道,孙殿英要到青海就职,宁夏是必经之地,但是,他又怕对方势力,把自己趁机吞并,所以不愿孙部入境,马步芳等也知道蒋介石打得如意算盘,但已经效忠南京,又不好明着反对,于是,他们便在蒋介石暗示下,把各自的主力部队集结到宁夏首府银川附近,依城抵御孙殿英的大军。

孙殿英也知道蒋介石一箭双雕的计策,所以自打出发后,他便自封为西北军总司令,一路招降纳叛,阎锡山还暗中给他输送军火给养,利用他向西拓土。由于一路上没遇到什么敌手,孙殿英的大军很快在银川城下和马鸿逵等人的主力发生激战,双方鏖战数日,均伤亡惨重,其间,马步芳担心自己从青海带来的部队损失过大,一度从银川城逃离。结果,到最后,蒋介石见双方争斗得够火候了,遂又下令解除孙殿英的督办职务,这样,孙的职权失去合法性,他的部下因成分复杂,又被南京方面用官职和金钱拉拢,纷纷脱离孙殿英而去。

孙眼看局势不妙,只得远离宁夏前线,逃往太原晋祠躲藏起来。至于他丢下的部队和武器装备,则被"助防银川"的马步芳几乎全部划入自己的腰包。最后,马步芳似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仅派人送给马鸿逵一挺高射机枪,聊作安抚。

马步芳这样一种做法,无异于公然羞辱马鸿逵。马鸿逵暴跳如雷,大骂"自己的宁夏成了赌场,他们(指马步芳)都赢了钱去,我们(指马鸿逵)的炕被跳塌了,都没人来管",以此发泄宁夏地方军阀的不满。而马步芳得知后也不甘示弱,讽刺后者卸磨杀驴。马步芳与马鸿逵之间的冲突并没有因为孙殿英部的毁灭而有所缓和,反而愈演愈烈。双方关系之所以剑拔弩张,和讨孙一役有不小的关联。

抗战期间,因遭逢国难,马鸿逵与马步芳等不得不暂时放下私人恩怨,支持重庆方面的抗日国策,这算是双方的一个暂时的"休战期"。但是,到了1946年之后,双方的矛盾又白热化起来,而且这一次,因为胡宗南部的来临,使双方面临的情况更加趋于复杂。这就是第二个阶段——"联手抗拒解放军"。

胡宗南部进攻延安之时,蒋介石命令青海和宁夏马家的部队配合进攻陇东等地区的解放军部队,结果,胡宗南部仅占了延安一座攻城,之后又在青化砭、沙家店和蟠龙镇被消灭了大量主力,自顾不暇。而马家军眼看捡不到任何便宜,各自消极应对,只求自己的辖区无事。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阵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949年夏,华北和华南地区的战局走向逐渐明朗,西北战场第一野战军投入反攻,胡宗南部连战败北,被迫退出西安。但是,胡宗南不甘失败,想利用马家军来反攻关中,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结果,马步芳之子马继援率领第八十二军进攻咸阳失利,损失惨重,被打得溃不成军。而胡宗南则躲在秦岭以南坐视双方成败,不愿出兵相救。

经此一战,马步芳认为自己被出卖了,为报复胡宗南,他立即选择收缩兵力,不再配合中央军攻势,这便又间接导致解放军顺利发动扶郿战役,集中兵力歼灭胡宗南部的主力部队。胡宗南部瓦解后,西北内陆的马家军更加孤立了。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素来受马鸿逵压制的马鸿宾深知解放军战力之强,不愿拖着部下碰南墙,于是在邓宝珊等人从中协调下,将手中兵力集结于宁夏中卫宣布起义,接受中共改编。而马鸿逵则不甘心受青海二马的牵制,又同马步芳争夺起西北军政长官和甘肃省主席的职务。为此,双方甚至闹到广州,逼着时任国民党行政院长的阎锡山出面调解。马鸿逵与马步芳之前曾因为西北军队的调度一事产生争执,后以马鸿逵孙女嫁给马步青儿子的联姻方式暂时了结。现在大难临头,二人仍然为官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各自都派人去广州"中央"打点,丑态百出。

事情闹到最后,作为利益交换,马鸿逵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甘肃省政府主席一职,但是,马鸿逵并没有因为得到好处而在解放军进攻兰州时候协助马步芳,反选择了隔岸观火。军阀的"地方本位主义"暴露无遗。而马鸿逵所掌控的宁夏,则在兰州和西宁被解放后不久,也被张宗逊等指挥的一野部队回师南下夺取。和马鸿宾的主动投降、争取宽大处理不同,马鸿逵选择飞赴台湾,从此再未回到大陆。至于马步芳,虽然在与马鸿逵的争锋中获得了西北军政长官,但事实证明不过是一个光杆司令。青海和宁夏二马长达近二十年的角逐,终以同归于尽告终。

青海马家和宁夏马家之间的纷争,实质上仍然未脱离民国旧军阀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他们之所以能够长时期处于对峙状态,主要原因还是中央无暇西顾。当东部地区的战事基本平息,统一已成大势所趋时,这些割据西北的"土皇帝",也就迎来了他们的末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马家军  马家军词条  马家  马家词条  青海  青海词条  宁夏  宁夏词条  矛盾  矛盾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