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3年,胡善祥在皇城长安宫中去世,时年42岁。这消息传到了皇太后孙氏之处的时候,同样也年过四十的孙太后早已没有了当年和胡善祥争夺后宫主位时的心气和锋芒,内心甚至对这个被自己夺走皇后之位、孤独寂寞走完后半生的老对手有一丝丝怜悯和愧疚之情。为了弥补当年宣宗皇帝和自己对胡善祥的不公和过失,孙太后以儿子英宗皇帝的名义,将胡善祥用嫔礼葬于京师西郊金山妃嫔园寝,并为其上尊号“静慈仙师”。
二十年后的天顺六年(1462年),年逾六旬的孙太后也离开了人世,第二次登基的英宗朱祁镇追谥生母为“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将她与父亲宣宗皇帝朱瞻基合葬于昌平景陵,将母亲的神主升祔父亲宣宗庙,以为后世皇帝祭祀。第二年,英宗给原本的嫡母胡善祥上尊谥“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祔上了宣宗谥号,并为她修陵寝,但是神主不祔宣宗庙。英宗再以胡善祥所生的异母姐永清公主袱葬在她的陵寝旁。这样,在被废三十四年、去世也超过二十年后,明朝第一位废皇后胡善祥终于在名义上的儿子朱祁镇的安排下,恢复了皇后的名号,对一生命运多舛的她来说,这不啻为最好的慰藉。
到底胡善祥和丈夫宣宗皇帝朱瞻基以及孝恭皇后孙氏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纠葛、期间又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宣宗皇帝为何一定要冒着名声受损的后果而执意废黜原配的皇后之位、扶立原本只是贵妃身份的孙氏成为新后,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六十年前说起了。
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彻底成功,燕军经过三年的作战,击败南军攻克京师(南京),建文帝在皇宫大火中失踪。燕王在拜谒了太祖和马皇后长眠的孝陵后宣布登基称帝,即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革除建文年号,改称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为永乐元年。
永乐二年(1404年),燕世子朱高炽被成祖册立为皇太子,世子妃张氏则晋为太子妃。太子妃之父张麟因女而贵,被授为京卫指挥使。不久后张麟去世,成祖追封亲家为彭城伯。
太子妃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是永城(今河南商丘永城市)人,女儿被册立为太子妃、自己成为彭城伯夫人后便留居于京师(南京),丈夫张麟去世后为了消除孤独伤感,又经常返回永城老家,和家乡亲眷往来走动,打发时间。在某次回永城时,彭城伯夫人机缘巧合之下,在府中遇见了一个乖巧伶俐的小女孩儿,问过后才知道是时任永城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
孙忠,山东邹平人,因为异地为官,于是家人随同一起前来永城,五六岁的小女儿孙氏也在家眷之中。彭城伯夫人多次返乡,都是由身为永城主簿的孙忠出面迎接接待、并安排起居照应,可以说和彭城伯夫人是老熟人了。彭城伯夫人年老,喜欢热闹,孙忠便有意识地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前往其府中,意在使这个伶俐的女儿能够让彭城伯夫人看中,并开解慰藉老人稍显落寞孤独的内心。
果不其然,彭城伯夫人一见到孙氏,就觉得这个孩子俊俏伶俐,而且十分乖巧懂事,立刻爱不释手,很快和女孩儿建立起非常融洽的感情。以后每次返乡,都要吩咐把孙氏接到自己面前来,牵着手一起游玩嬉戏,如同亲孙女一样对待。
此时,皇太子的长子、也是成祖的嫡长孙朱瞻基逐渐长大,快要到了选妃的年纪,太子妃张氏便开始张罗给儿子挑选中意的妃子人选,并向入宫探望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提起了给外孙选妃的事情。彭城伯夫人知道此事后,立即把老家永城主簿孙忠家的女儿聪明懂事、乖巧伶俐的情况告诉了自己的女儿,并大力称赞孙氏是个上佳人选,力荐选其为皇长孙妃。
太子妃张氏在母亲的推举下,同意先将孙氏接进宫中,和皇长孙相处一段时间,并仔细观察,如果确实是良选,那么就奏明成祖皇帝,择吉日册立其为皇长孙妃。彭城伯夫人得到太子妃首肯后便返回永城,将这大喜之事告诉了孙忠,孙忠自然欣喜不已,立即同意将年幼的孙氏送到京师。
于是,永乐八年(1410年)年初,孙氏在彭城伯夫人的亲自护佑下,从老家永城来到京师,进入东宫,由太子妃张氏亲自收养抚育,开始了和皇长孙朱瞻基朝夕相处的日子。这一年,皇长孙朱瞻基十二岁,孙氏十岁左右。
朱瞻基和孙氏当时都住在皇太子的东宫中,日日都可以见面,在长辈们的言谈之中,彼此也大致知道对方基本上就是自己日后的嫁娶对象,所以两个小孩儿之间的感情很融洽,无话不说、称得上青梅竹马。
成祖为稳固国本,同时也是为了消弭几个儿子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储位而生出的嫌隙和觊觎之心,在永乐九年(1411年)正式册立皇长孙朱瞻基为皇太孙。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太孙年满十八,即将成年,成祖欣慰于皇太孙的茁壮成长,同时也是寄希望皇家人丁兴旺、繁衍绵长,于是下诏为皇太孙选妃,命有司于大明各布政使司挑选良善清白人家符合条件的女儿入奏以备选太孙妃。其中被太子妃养育在东宫已经七八年了的孙氏,因为是皇太孙外祖母亲自选中,又早早入宫,在宫内被抚育了数年,所以被视为此次为皇太孙选妃的大热人选,中选的呼声最高。
但成祖毕竟不是普通人,想法和一般臣子不一样,在前往各地挑选皇太孙妃人选的使臣返回京师向成祖汇报入选的准太孙妃名单时,不知何故,成祖并没有如其他人认定的那样,把早就养育宫中的孙氏册立为皇太孙妃,而是以司天监的奏报为准,用天象、吉兆等加以甄别,最后确认山东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第三女行为举止庄重,性格沉稳仁厚、品德天性贞一,为皇太孙妃的上佳人选。
于是成祖下诏布告天下,以胡荣之女为皇太孙妃。而此前呼声最高的孙氏,则一并册立为皇太孙嫔。胡氏,闺名“善祥”,这就是后来的宣宗皇帝原配皇后胡善祥。
这个结果让一心想让孙氏成为外孙的正牌太孙妃的彭城伯夫人大失所望,对亲家成祖皇帝的决定也腹诽不已,甚至要亲自进宫和成祖及女婿皇太子朱高炽当面理论一番。还是女儿太子妃张氏出面多次劝解她、又转回头抚慰因为几乎到手的太孙妃位置居然丢掉了而郁闷不已的养女孙氏,如此良久,这才使得一老一少两个自觉颜面无光的亲人逐渐平复心中的失落感。而孙氏在如同养母一般的太子妃劝慰下,最后也不情不愿地接受了太孙嫔的称号。
永乐十五年(1417年)八月,皇太孙朱瞻基和太孙妃胡善祥、太孙嫔孙氏的婚礼在京师皇宫东宫内正式举行,成祖皇帝、皇太子、太子妃、彭城伯夫人及其他后宫嫔妃、宗室大臣们都亲自前来观礼。因为太孙妃胡善祥是皇祖亲自选定并下诏册立的,所以原本属意孙氏为太孙妃的朱瞻基丝毫不敢有什么反对意见,老老实实地和素味平生的胡善祥依礼制成亲,而从小相处、亲密无间的孙氏只能屈居太孙嫔的位置。
在成祖的赫赫皇威之下,皇太孙即使再喜欢孙氏,也不敢将其擢升为太孙正室地位,在之后的永乐年间,太孙妃胡善祥的地位稳固,和丈夫朱瞻基的关系虽不能说如漆似胶,感情深厚,但总能保持正常夫妻感情,并无隔阂。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时候,太孙妃胡善祥还为皇太孙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孩子---顺德公主,数年之后,胡善祥又生了第二个女儿--永清公主。婚后连生两女,可见朱瞻基和胡善祥的夫妻之间还算是比较和睦,起码是正常的夫妻关系。
但在和胡善祥已经做了数年夫妻的朱瞻基看来,太孙妃端庄沉稳有余、而娇媚柔美不足,与自己相处时十分谨慎,一言一行都刻板守礼,丝毫没有曲意奉承、取媚低伏的举动。刚开始的时候朱瞻基还不觉得如何,可日子久了,生性好动的朱瞻基觉得太子妃真是木讷无趣极了。
相比起从小就一起生活、彼此感情深厚,又美艳伶俐、侍候起居颇得自己欢心的太孙嫔孙氏,朱瞻基自然而然地倾心于后者,并渐渐生出对结发之妻胡善祥的疏远和厌烦感来,夫妻之间在这个时候就有了隔阂,朱瞻基也更加沉溺于青梅竹马的孙氏,时时呆在她的身边,而不愿多和太子妃接触。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年初,受宠的太孙嫔孙氏也为皇太孙诞育一个女儿---常德公主。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皇帝在第五次北征返回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奉遗诏继位,即大明第四代皇帝——明仁宗。皇太孙朱瞻基晋升为皇太子,成为大明新的储君。同样,太孙妃胡氏晋封为太子妃,太孙嫔孙氏则晋封太子嫔。
对自己宠爱有加、同时也严格管教的皇祖去世后,朱瞻基在悲伤的同时,心中也有制约得解的轻松感,而成为皇太子之后,朱瞻基因为主持册立胡善祥为自己正室的皇祖已经不在了,这个时候就有了让太子妃胡善祥退位,更立孙氏继任太子妃的念头。
虽然皇太子心里有了更换太子妃的念头,但是皇帝仁宗与皇后张氏对儿媳妇胡善祥一直以来行事温敦仁厚、事长辈恭敬有加的性格十分喜爱,认为太子妃有母仪风范,对其很满意。所以皇太子也不便、更不敢此时公开向父母提出太子妃退位、太子嫔继任的请求,如果贸然行事的话,仁宗皇帝严厉斥责皇太子是一定的,搞不好仁宗皇帝火气上头后,一怒之下会废黜了孙氏的太子嫔之位,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皇太子朱瞻基思虑再三,还是没有敢向父母提出此事。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朱高炽突然去世,皇太子朱瞻基当时远在南京(成祖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而仁宗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都对皇位虎视眈眈、图谋夺位,而且派出了杀手欲对准备自南京返回京师(北京)继位的皇太子下手。在重重危机之下,朱瞻基历经艰险千里北返,最终成功回到京师,得以继位,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明宣宗。
宣宗登基即位后,为了稳定局面、聚集人心,集中精力对付野心勃勃的两个叔叔,所以没有马上做出废黜原配的动作,还是按照礼制册立太子妃胡善祥为皇后,而孙氏也只能暂时册立为妃。
之前大明册立后妃,皇后有金册金宝,妃子只有册、没有宝。宣宗宠爱孙氏,于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晋封孙氏为贵妃时,特地向皇太后张氏恳求额外授予孙氏金宝。皇太后一是拗不过宣宗再三请求,二是确实也喜欢孙氏这个养女,于是颁懿旨,赐贵妃孙氏金宝,孙贵妃因此得以和皇后同等待遇,成为大明后宫中第一个得授金册金宝的贵妃。但是张太后在颁诏后又特地加以说明,此事是破例,孙贵妃得授册、宝是额外的优待,以后孙贵妃不可再与皇后攀比,安守本分。但从此后,大明历代皇帝册立贵妃时,均援引此例授予贵妃金册金宝。
宣宗此时已经成为皇帝,他的意志可以毫不受限制地实施,即使皇太后张氏也只能加以规劝,而不能直接驳斥反对。于是宣宗开始不加掩饰地疏远胡皇后,而愈来愈亲近娇媚体贴的孙贵妃。张太后拘泥于礼法身份,不便直接干涉皇帝的行为,只能平日里对胡皇后加倍关爱亲近,以安抚其心,示以支持。
宣宗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出兵山东乐安,一举粉碎了叔父汉王朱高煦的造反作乱,生擒汉王及其家眷党羽。此后宣宗携平定汉王得胜的兵威,震慑另一叔父赵王朱高燧,迫使其低头服软,并交出了大部分护卫兵力,从此不敢再有觊觎皇权之心。困扰了大明近二十年之久的皇家夺储风波终于得以完全平息,宣宗的统治也更加稳固。
几乎与此同时,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宠冠后宫的孙贵妃终于为宣宗生下了他期盼已久的儿子,这对时年已经三十岁、但是只有三个女儿的宣宗来说,简直是欣喜若狂!对于孙贵妃在宠溺关爱之外,更是增添了几分感激之情。(孙氏为宣宗诞育皇长子之事,历史书中有不同记载,有的史书隐晦的点出这个儿子确实是宣宗之子,但是后宫中普通宫人所生,被宣宗安排暗中交给孙贵妃抚养,从而可以借“母以子贵”的名义,达成更换皇后的目的。不过这种说法没有确凿证据,本文还是采用皇长子为孙氏所诞育的说法。)
一边是宠爱的贵妃为自己诞育皇长子,为大明社稷立下大功,而另一边却是皇后因身体不好而久病不愈,在诞育两个公主之后就再也没有生育,这种情况更加给了宣宗更立皇后的绝佳借口和充足的信心。
宣德二年(1427年)十二月,宣宗在给刚刚满月的长子赐名为朱祁镇之后不久,就借口商议国事而召见英国公张辅、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等辅政大臣入宫。在讨论了若干政务之事后,宣宗装作不经意地对他们说:
“朕有一事与卿等议,朕三十而无子,中宫屡身不得育,顷且病。日者言中宫禄命必无子,今贵妃有子,当立为嗣。夫母以子贵,礼也。特何以处中宫。”
诸臣们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被皇帝在政务处理中突然来这么一出,相顾惊诧不已,一时间无人出面回话。
宣宗见辅臣们没有接自己的话头,于是又出言列举了皇后的若干过失,再次追问辅臣们,一定要他们表态。见同僚都默不作声,身为内阁首辅的杨荣躲不过去,不得不出面回奏:“如果真是这样,可以废后。”宣宗见杨荣答话,很是兴奋,立即追问:“此事有先例么?”蹇义见皇帝如此迫不及待,生怕他说出什么有违君德的话来,于是立即插话:“宋仁宗废郭皇后,改其号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别居于长宁宫。”干脆明白地告诉皇帝,让他不再继续刨根问底,以免当场说出更尴尬的话。在宣宗和杨荣、蹇义君臣对话的时候,张辅、夏元吉、杨士奇一言不发,沉默应对。
宣宗见辅臣们还是有人没有出言支持自己,于是特地询问在场大臣之中以品德端正著称的杨士奇,想听听他的意见,杨士奇当即跪拜在地,诚恳地对宣宗说:“臣事帝后,如子事父母,岂有为人子而畅议废母乎。”宣宗听后,端坐无语,又轻轻叹息。
张辅、夏元吉见杨士奇坚持公道,也纷纷出言附和杨士奇的说法,并回奏说:“如此大事,必须要付诸于外朝共议。”
宣宗没想到这件事如此棘手,心里很是不高兴,许久之后才问道:“不在外朝讨论不行吗?”杨士奇叩首回答:“宋仁宗废郭后,孔道辅、范仲淹竭力反对,即便事后被贬也不改其志。吕夷简附和仁宗支持废后,至今史书还斥责其为佞臣,臣等非不为君分忧,实在是不愿重蹈吕夷简的覆辙啊。”
宣宗听完大臣们的意见后,一时气馁,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商议,沉默思考良久,才命辅臣退出宫外,自己黯然转回后宫。辅臣们出宫后都摇头叹息,心情沉重,不知道皇帝究竟心意如何,下一步又准备怎样行动。
历朝历代,帝王宠爱艳妃而废黜原配之事,从来就不受朝野臣民待见,如果哪个皇帝敢于在皇后没有过错的情况下废黜其位,一定会被臣民们视为无道昏君、大失民心。宣宗就是囿于这一点,才没有敢马上废后,扶正孙氏。但是宣宗内心想要立孙氏为正室的想法从当年为皇太孙时就有了,如果达不成目的,心里那是既不甘心又不罢休的。何况孙氏又为自己生下了长子,同时胡皇后也确实没有生嫡子,大概以后也不会再生育子女了。礼制之下,女子不能为夫家诞育男嗣一般会被视为为失德,尤其像胡氏这样的情况,那是关系到皇家统嗣传承的,后果更加严重。
所以宣宗经过了几天的思考后被,决定抓住这一点,继续推行更立皇后之事。他先向张太后述说自己是因为子嗣传承之事而不得不更立中宫之主的苦衷,以获取其实也是想稳定社稷、护佑皇统的母亲地支持,再暗示因无子而导致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的胡皇后自己提出让位,以免到时候被以“无子失德”理由废黜中宫之位后落得个凄凉下场。同时,宣宗又向胡皇后郑重许诺,保证皇后主动退位后自己将对其母家妥善安置,不以废后家族对待,胡皇后本人退位后待遇不变,照常居住宫中,优加赡养。宣宗还以胡皇后所出的两个女儿名义起誓,绝不做出刻薄寡恩、过河拆桥之事。
胡皇后长期遭宣宗冷落,早已对这个丈夫没有多少感情,对于自己继续位居中宫主位也已经灰心,一直支持自己的婆母张太后虽然关爱照顾的态度没有变,但是因为稳固皇统的原因也不再坚持反对儿子更立皇后,再加上胡皇后自己忠厚仁德的秉性,同时确实也有礼教所圉、以妇德为本的缘故,自己也认为没有为宣宗诞育皇子,大义上来说不是没有缺陷过失的。经过宣宗的几次劝说,加上以上数方面的原因,善良温和的皇后胡善祥最终同意主动退位,把皇后之位让给孙贵妃。
得到皇后愿意主动退位的承诺后,宣宗兴奋不已,但是为了把程序走完,他嘱咐孙贵妃谦让再三,推脱说:“皇后略有小恙,痊愈后自然会诞育嫡子,我的儿子怎么能排在皇后的儿子之前呢。”这在外人看来,后妃之间谦恭有礼、和睦融洽,都是为了社稷稳定,皇统稳固,简直是大明社稷之福啊。
如此这般几个月的谦让后,宣宗暗中也安顿好了胡皇后的母家父兄子弟,各自授予优厚官职待遇,使得皇后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后宣宗一面向诸辅臣们传达了皇后因无子而心中惭愧、提出“主动退位”的意思,以安抚诸臣。一面向天下臣民下诏宣布将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以安国本。而“母以子贵”,册立皇太子后,其生母孙氏自然可以凭此获得皇后“主动谦让”而腾出来的中宫主位,成为大明新的皇后。
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一切更立皇后的事宜都准备就绪后,在宣宗的安排下,胡皇后“主动”上表辞位:
“贵妃诞育皇子,大明后继有人,我身为皇后,久未得子,心中不安。请皇上以子贵而尊母故事,册立孙贵妃为后,我愿退位以早定国本。”
宣宗则“勉为其难”地同意了胡皇后的请求,并赐给皇后“静慈法师”的尊号,退居皇宫长安宫。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初一,在胡皇后退位之后,宣宗颁布诏书宣示天下,正式册立贵妃孙氏为皇后,同时立其所生的皇长子、只有四个月大的朱祁镇为皇太子。
在宣宗的缜密计划之下,皇后更立之事完美达成,他也没有失去君德,成为为朝野耻笑鄙视的对象,社稷和皇统也稳固如初,大明朝堂一切正常。只有前皇后胡善祥无辜被废,实在令人唏嘘感慨不已。
张太后虽然在宣宗更立皇后之事中因为稳固皇统的原因没有加以反对,但是她一直以来同情和关爱胡善祥的态度没有丝毫改变,对于儿媳的贤德温和、顾全大局的品格十分赞赏。在胡善祥退位后,张太后常常命人把她从长安宫招到自己的居住的清宁宫,亲自开导慰藉,又举行饮宴聚会,为胡善祥排解退位后的郁闷心情。
即使自己的养女孙氏已经成为了新皇后,在每年皇宫内举行朝宴大典时,张太后在其他宫妃命妇们朝拜自己并参加赐宴的座次排位上,一定会安排已经是“静慈法师”的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首,以示自己不忘元媳之意。孙皇后从来不敢反对,老老实实居于胡善祥下首,年年如此。而宣宗得知后,出于当年对原配的“厚加赡养”承诺,以及心中尚存的几分愧疚,同样并不反对母亲的安排,还大度且自嘲地说:“此皆朕少年之事耳。”
胡善祥退位后七年,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突患急病,随即驾崩,时年三十八。在张太后的主持下,八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成为大明第五代皇帝,即明英宗。英宗即位后尊生母孙皇后为皇太后,祖母张太后为太皇太后。
张太后此后主持朝政内外,依靠三杨、张辅、夏元吉、蹇义等老臣,辅佐年幼的英宗。而后宫之中,“静慈法师”胡善祥依旧依靠着太皇太后的庇护,安静的生活着,日子悠闲而平静,与世无争。。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孙太后成为了内宫新的主人。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孙太后,还是静慈法师,都已是步入中年,早年间的恩恩怨怨也慢慢归于平淡,静慈法师更是潜心修养了十多年,心性早已平静如水,和孙太后之间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争的了。
正统八年(1443年),四十二岁的宣宗废后、静慈法师胡善祥在无声无息中于长安宫去世,孙太后以英宗的名义将这个既是姐妹又是半生对手的前任皇后用嫔礼葬于西郊金山皇家妃嫔陵寝,并给她上谥号“静慈仙师”,彻底结束了两人之间的纠葛牵扯。
天顺六年(1462年),历经“土木之变”、“保卫京师”、“夺门之变”等等惊涛骇浪的孙太后在儿子英宗复辟成功、第二次登基后的第六年薨逝,年及六十。英宗将她与父亲宣宗合葬于景陵,神主升祔太庙中的宣宗庙,后世嗣皇帝祭祀宣宗时,陪同受祭的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天顺七年(1463年),英宗在去世的前一年,为去世二十年的原本嫡母胡善祥上谥号“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并重修金山陵寝,以异母姐姐永清公主(胡善祥所出)袱葬墓旁。这个身后待遇,是对胡善祥善良仁厚、又命运多舛的一生最好的慰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