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孩子晃头耸肩梦游警惕是心理问题

  从1990年就开始研究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杭州市儿童医院大内科主任李光乾,成了大家“追星”的目标。

  有奶奶手里拿着厚厚的病历而来:“孩子是多动症,老说梦话,怎么办?”

  有焦虑的妈妈牵着儿子的手而来:“孩子老啃手指甲,会不会长不高?”

  还有妈妈组团而来:“我们的孩子都是抽动症,有的已经停药,有的还在吃药,我们想知道,怎么和这样的孩子好好相处?”

  李光乾说,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孩子的神经、心理发育有关——

  6岁前,当心孩子心理跑偏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健康”新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这个标准,对孩子同样适用。你不要看孩子们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其实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心理问题,需要家长多加关注。

  神经心理发育包括感知、运动、语言、情感、思维、判断和意志性格等方面,其发展取决于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成熟程度,所以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随年龄增大而渐趋成熟。

  人脑发育的关键时间是4~6岁之前,6岁左右,大脑发育已和成人接近。

  如果在此过程中,孩子受到体内外各种不良因素影响,可使其偏离正常而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常见的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智力低下、吮拇指、咬指甲癖、睡眠障碍等。

  这些偏离如程度较严重,持续的时间较长,而不加以纠正,会阻碍他们心理的正常发育,而且还能造成成年后的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

  孩子抽抽,别急着批评

  在门诊中,我发现孩子抽动有增多的趋势,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

  孩子的抽动,有很多种类型。

  一种,是单纯运动性抽动:抽动动作特点是突然、短暂和局限于某一部位的抽动,如眨眼、晃头、点头、咧嘴、耸肩等,有的严重的孩子,三五秒钟就眨一下眼睛。

  一种,是复杂运动性抽动:抽动动作复杂,需多组肌群协调,似乎带有某种目的性,如闻气味、触摸或轻拍等。

  我见过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手会不自觉地拍邻座的女孩子。邻桌女孩子忍不住了,就骂他:“你有病啊?”老师把情况反映给家长,但家长批评也没用,孩子反而觉得很冤枉:“我不能控制啊。”这其实就是一种复杂性的运动抽动。

  还有一种,发声性抽动。

  有个孩子,反复干咳数月,被当做慢性咳嗽治疗了很久都没效果,结果,被发现是抽动症。这种声音,可以表现为清嗓子、干咳声、嗤鼻声等,但睡觉时消失,容易误诊。

  还有个孩子来看病,我问他:“你几岁啦?”他就回答:“你几岁啦?”一字不落地模仿我说话,这就是复杂发声性抽动。

  对于抽动的孩子,家长要关心和安慰,合理安排生活、学习和活动;对患儿的抽动动作不要加以理睬、提醒和指责,更不能讥笑或打骂;这样可以使患儿精神得到放松,心情就会舒畅,抽动可能减轻或自然停止。

  如果可以的话,在孩子抽动的时候,让他干一点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也很有好处。

  如果孩子一天中就抽动几次,也不需要吃药;如果抽动太过频繁,影响到了生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吃一些精神安定类药物。

  7岁前太活泼,当心多动

  有一种病,容易和抽动混淆。

  这个病,叫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这些孩子如果上医院,会表现得很安静;但和医生稍微熟悉之后,就“本性毕露”,会把听诊器、叩诊锤都拿去玩。

  多动症孩子,主要由动作过多和注意力不集中所造成,而并非由于智能落后引起,所以,他们注意力集中时课堂效果较好,会主动做作业,测验时成绩优良;反之,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潦草马虎,考试时乱答试题;一般这样的孩子,一二年级成绩还可以,三四年级成绩就下来了。

  这样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话特别多,什么人都愿意搭话,没大没小,其实,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

  有人问我:“最近半年,我14岁的孩子突然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动症吗?”

  我说:不算。

  多动症的孩子,一般7岁前会出现症状;早的,两三岁就会出现,到后来越来越少见。

  因为儿童多动综合征属于行为上的障碍,所以,可以采取行为治疗纠正不良行为。

  例如当儿童完成某一项要求动作时,就以口头赞扬或物质奖励,巩固其成绩,即阳性强化法;当出现不良行为后家长表示不愉快,或取消阳性强化方法中所给的奖励(惩罚法)对他的不良行为不予理睬(消退法)等。

  这些方法,配合药物,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咬指甲梦游,也是心理问题

  正常孩子,从4~5个月开始,会有吮手指、咬指甲等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到3、4岁以后会逐渐消失。

  如果这个年龄阶段以后,还比较多的,那就不正常了。我上次碰到一个孩子,喜欢睡觉的时候咬被子,咬破了十几条被子。

  有的孩子,容易夜醒。这种情况,父母要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不要小儿一哭就去抚拍,保持卧室安静和暗度,当孩子哭闹时故意采取忽视态度,让他逐步学会自行人睡。原则上,不给孩子用安眠类药,因为小儿极少有真正的“失眠”症状。

  还有的孩子会夜惊。一般是在入睡后的半至两小时内,处于第一睡眠时相的深睡时段,突然坐起,哭喊,瞪口直视或双眼紧闭,呈惊恐状;激动自语,不知所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放大,大汗淋漓。

  这叫做“睡惊症”,多见于4~7岁小儿,男孩多见,通常青春期开始后消失。这些孩子,要排除脑瘤、癫痫等病史;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多数患儿随年龄增大症状消退,预后良好;如果频繁发作可短期使用安定类药物。

  也有些孩子会梦游。梦游多发生在半夜的深睡眠阶段,因此白天不要让孩子玩得过于疲劳,临睡前不要严厉责罚孩子,避免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心理压力。

  梦游孩子,发作次数少的,不必专门治疗;短期内发作频繁,可用安定类药物;家长要在孩子可能行进的通路上尽量清除障碍物、电线等;窗、门、厨房及热水瓶存放处,最好临睡前上锁;各种危险品,要经常检查和清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词条  耸肩  耸肩词条  梦游  梦游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少年行为

 父女间的爆笑性教育对话

 对孩子的性教育,一直是中国家长的难题。本文中的爸爸,被女儿的性问题,逼问得捉襟见肘,令人忍俊不禁。  晚饭的时候,女儿跟我讲:“爸爸,我知道女人为什么会有月经...(展开)

少年智力开发

 如何养育有道德感的孩子

 孩子学习伦理和道德,不是来自你怎么告诉他的,而是来自你如何对待他。  在生命的最初几周或几个月,当你怀抱宝宝,你可能会注意到,抱他离你胸膛很近的时候,他会觉得...(展开)

少年行为

 海外育儿:美国父亲会育儿

 在美国,父亲分担育儿职责成为一种时尚,在关心子女成长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为风行。  在美国,很少见到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母没有抚养孙辈的义务。又因为人工贵,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