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心理安全,爸爸妈妈们有注意吗?心理问题不比身体问题轻松啊。
1.满足幼儿的心理安全需求
幼儿生活的物质环境应该具有安全、舒适、卫生、实用等特点,家庭和幼儿园内的设备和材料应丰富多彩,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求。
心理环境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心理空间,特别是幼儿生活的氛围。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满足幼儿安全的需求,培养幼儿充满爱心、健全的人格以及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比如父母关系紧张、教师过于严厉、同伴欺侮行为等,只能使幼儿感到处处受压抑,导致各种不良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致使幼儿在学习、游戏中情绪低落,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物质需求,但是却缺乏对幼儿心理安全需求的了解,往往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从而导致幼儿缺乏心理安全感。
2.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融洽入际关系
首先,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感受别人对他们的态度,激发幼儿与他人情感的共鸣。比如,当成人对他们的礼貌行为给予相应回应时,幼儿就会很开心,不仅体验到了快乐的情感,同时也体会到了成人快乐的情绪表现。
其次,要学会在感知他人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例如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看到同伴不高兴,知道自己抢了人家的玩具,就马上把玩具还给人家;不小心撞倒了小朋友,就要马上道歉,安抚他,等等。最后,要学会主动利他,主动关心父母、老师和小朋友。看到老师不舒服,知道问询,表示同情;父母工作疲劳时,自己不哭闹,主动帮助倒水;对新来的小朋友会主动帮助他熟悉环境,陪着他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