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孩子“恶搞”:戏谑、调侃的另类童谣

    如今,戏谑、调侃的另类童谣与顺口溜开始流行校园。它们的诞生和流行对校园中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我常常听到邻居的孩子和小朋友们在玩耍的时候吟唱这些自编的童谣。仔细一听,发现这些都是从一些非常熟悉的唐诗改编的。如今,戏谑、调侃的另类童谣与顺口溜开始流行校园。它们的诞生和流行对校园中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校园童谣也“暴力”

    在调查中发现,童谣中流露出来的消极情绪与暴力倾向不能不令人深感担忧。这些童谣和顺口溜种类丰富,有根据古诗词改编的,如“今日题量过度,双手不堪重负,虽有答案书,误抄书页他处,加速加速,大脑一塌糊涂!”“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到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

    有套用流行歌词歌曲而成的,如有同学形容家长会后的情形,就套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妈在吼,爸在叫,老师在咆哮,老师在咆哮……”有的是学生因地制宜自编自创的,如“你若一回头,吓死河边一头牛;你若二回头,大庆油田不产油;你若三回头,乔丹改打乒乓球。”“你逗,你逗,你真逗;人比黄瓜瘦,没有三两肉;皮比城墙厚,子弹打不透;学会翻跟斗,翻进坑里头。”

    从内容来看,反映校园生活的童谣与顺口溜流传最广。如在校园内外已流行十几年、堪称经典顺口溜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以及篡改自《陋室铭》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走迪厅……”这些童谣因反映与同学息息相关的学习、考试生活而深入人心,传唱多年,经久不衰。

    这些童谣究竟是如何出炉的?创作者的灵感来自哪里?意图又是什么?

    一位善于创作顺口溜的同学说,他的灵感大多出自一些书籍、诗歌、歌曲,也有在家长之间的攀谈中出现的。调查发现,同学们自己创作的童谣、顺口溜充斥着一些负面情绪,大多反映了学生对现状的不满。多数“顺口溜”的“始作俑者”表示,创作灵感大多来自校园生活,如同学生活、学习以及一些考试课程。

    创作的意图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发泄一些不满情绪,不让紧张的学习使精神疲惫。有受调查者表示:“有时候对老师或学校有不满了,就编一个顺口溜传传,发泄发泄,心情就好多了。”

    透过童谣反思现状

    虽说童言无忌,但一些“灰色童谣”在校园中的流行也让家长与老师们忧心忡忡。童谣“灰色”变脸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些什么?

    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这体现出当今社会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较重,一些学生出现了反叛心理。这些童谣的内容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足。一位教师说:“有的顺口溜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而有的则反映了同学们的不良习惯。”

    调查中发现,这些童谣中,搞怪类、发泄类内容居多,而且大都是一些发泄学习太苦的顺口溜,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如校园里传唱很广的一首童谣:“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等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童谣  童谣词条  戏谑  戏谑词条  调侃  调侃词条  另类  另类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少年行为

 4方法教孩子学会信守诺言

 帮助孩子学习遵守约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制定简单的规则  约定规则应该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不要一下子制定很多规则,也不要制定很复杂的规则,更不要...(展开)

少年行为

 家长请尊重女孩的情绪

 家长尊重女孩的情绪  婴儿时代,女孩常常用哭来表达她们感情上或身体上的痛苦。如尿布湿了,感觉到饿了、冷了,或者是孤独了,女孩都会哭。这时,由于女孩还不会表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