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宝宝胆小,家长责无旁贷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宝宝变得越来越淘气,他们常常去掰饮水机的龙头,摸吐着火舌的煤气灶……如果家长试图阻止他们,他们会反抗,直至某一天被烫到了,他才明白,原来那个东西真的不可以摸。通过自身的经历,他认识到了危险,并且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有一些恐惧的经历,感受到自然后果,是宝宝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宝宝产生恐惧心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则来自于家长。家长如何对待宝宝行为,如何对待外部的事物与人群,都会直接影响到宝宝对外界的反应模式。尤其当家长认为宝宝胆小时,他们对待宝宝的态度与处理问题的模式又会进一步对宝宝施加影响。不恰当的态度与处理问题的模式,则会导致宝宝朝着越来越胆小的方向发展。 

  那么,家长是如何在无意识间让宝宝变得越来越胆小的呢? 

         你在向宝宝传递恐惧信息吗?

        向宝宝传递恐惧信息,是很多家长不自觉就在做的事情。比如,宝宝出现稍微危险一点的行为,家长就大呼小叫,表现得十分惶恐,那么宝宝透过家长的言语、眼神与动作,看到的便满是恐惧,他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相反,如果家长看到宝宝有危险行为,或者暗中保护他,或者正面引导他采取更为安全的方式,这种恐慌心理自然就不会产生了。 

        你在变相地暗示宝宝胆小吗?

        宝宝在某个阶段出现恐惧与陌生人交往,害怕陌生环境或者某些特定的事物,原本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但是,一旦发现宝宝出现这种行为,很多家长就会变得十分焦虑。于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下面的情景:

        妈妈带着“胆小”的宝宝外出,见到熟悉的邻居,立刻鼓励宝宝叫“阿姨”。但是,小家伙一点都不配合,不仅不打招呼,反而将小脸埋在妈妈怀里,采取避而不见的方式回避对方,或者拽着妈妈的衣服,躲到妈妈背后,一副胆怯的模样。在鼓励宝宝打招呼不成的情况下,妈妈尴尬地来上一句:“我们家宝宝现在越来越胆小了,真拿他没办法。”

        于是,在这样的暗示下,宝宝认可了家长贴的标签,真的变得越来越胆小了。而家长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给宝宝的评价十分贴切,变得更焦虑了。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形成了。

        假定换一种方式来面对宝宝的这种行为,或许过不了多久,他的胆小就消除了。“哦,你想把脸藏在妈妈怀里跟阿姨打招呼吗?那好吧,我们就这样问阿姨好吧!阿姨好!”宝宝实在不肯面对,那就退而求其次,至少给他一些积极的暗示,也比给他贴负面的标签要好多了。当然,多带他外出,多接触一些人,慢慢的,他就会意识到,这些人实际上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他们都很安全,他自然也就能够接受他们,并且变得大胆起来了。

        你在强化宝宝的恐惧心理吗?

        宝宝一胆小,家长便焦虑。家长一焦虑就会持续给宝宝施压,比如非要拉着他去跟人打招呼,或者不断地给他讲道理,甚至恐吓他:“如果你不叫人,我就……”这种处理问题的模式反而传递给宝宝一个信息:啊哈,只要我坚持不叫人,爸爸妈妈就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我。好啊,那我就免开尊口吧!或者宝宝会觉得:啊,我本来就怕!结果爸爸妈妈还这样逼我,现在我更怕了。干脆以后不要出门了吧!于是,这种持续施压的方式反而成了强化宝宝胆小的催化剂,带来的是南辕北辙的结果。

既然宝宝的胆小是个阶段性的行为,那就看淡它,耐心地等待宝宝成长吧。如果家长不给宝宝压力,他内心比较放松,一旦他内心的能量积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会大胆地走向外部世界的。当然,前提是,家长要给他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部世界。哪怕他只是去旁观,不参与。只要他接触了,他的恐惧心理就会消除,就会从旁观转入试探性的参与,最终与人打得火热。

   因此,想要宝宝摆脱胆小的问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完成自我成长,相信宝宝宝宝才会发展得更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宝宝胆小,家长责无旁贷  责无旁贷  责无旁贷词条  胆小  胆小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宝宝  宝宝词条  
少年行为

 挫折教育的四个阶段

 挫折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家长们应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治疗”。  第一阶段:培养孩子的信任感。 适用年龄:0~1岁,低幼阶段。  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