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说:“我们应当追求的是100%真实的自己,而非靠他人的赞赏和认可,堆砌出那个虚假的、100%优秀的自己。”
偏偏总有人,为了迎合别人的标准,在盲目跟风中放弃自我。
听说某电子产品是标配,立刻下单同款;
电影看到睡着,散场后也要发条朋友圈,加入晒票根大军。
再名不见经传的奇怪食物,套上“网红美食”的名头,就甘愿“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
似乎只要集齐所有“标配”,就能成为街上最靓的仔。
01: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不同的生活轨迹和性格特点,就像叶脉的纹路,构成人内在的筋骨。
那些害怕叶脉不够好看的人,努力生长得更合乎“规则”,期待着融入整片森林。
在他们心中,别人的标准就是自己的生活准则。
日剧《凪的新生活》的女主大岛凪,从小被母亲教育:“你要做个乖乖女,上学、工作、结婚,一切都要走在正轨上。”
她有一头自来卷,却被母亲形容为“丢人的乱发”。
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她每天出门前要花一个多小时拉直头发。
和男友出去过夜,她凌晨4点就起床,蹑手蹑脚地躲在洗手间夹头发。
为了赢得同事喜欢,她努力成为一个“便利贴女孩”;
每天穿着最容易赢得好感的“女主播”穿搭,对不感兴趣的话题佯装了解;
每天刷朋友圈,挨个点赞同事的动态;
大岛凪身上,映射着不少人的影子。
做事畏手畏脚,回消息要确保得体;
发朋友圈前要三思,图片修了又修,简短的几句话润了又润……
有网友分享相亲的经历:
为了初次见面,她特地买了“斩男色”口红,穿上了豆沙色的衣服,画上了精致的妆容。
出门前在心里默念,在西餐厅牛排一定不要点八分熟。
为了获得认可,她不遗余力地藏起最真实的一面,生怕被“嫌弃”了。
前段时间,有人提出了讨好型人格的概念。
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害怕不被接纳,因此总是规规矩矩;
礼貌和谦卑成为了他们的伪装,“谢谢”挂在嘴边;
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错,一言不合先道歉,拒绝也成为了他们最大的难题。
“没法拒绝别人,因为想要所有人都喜欢我。”
可来源于自身内心的空虚,又怎么被外界的力量填补呢?
02:
心理学家Dweck和Nicholls把人所追求的成就目标分为两类。
一类是成绩目标,即我一定要取得好名次。
习惯成绩目标的人,往往会拿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
哪怕已经进步很多,没有比过他人时,仍然觉得自己失败。
另一类就是掌握目标。
就是说我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可以提高能力,学到东西就好了,名次什么的,并不重要。
他们十分看重自我标准和个人体验。
往往掌握目标的人,更容易满足,做事也会产生更多源于内驱力。
可大多数人,仍然苦苦追寻成绩目标,把自己的感受置若罔闻。
小时候,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比谁吃得多,吃得快;
上学后,和邻居家的孩子比谁成绩好,更听话;
毕业了,还要和同龄人比谁的工作更好,工资更高。
以为工作后就可以摆脱,事后才发现太天真:别人的男友总是更体贴,老婆总是更善解人意......
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近,带来一种激烈的竞争感。
逼迫着你必须缩小距离,用标签来证明自己,不然总会觉得一事无成,有点难堪。
一直追寻别人的脚步,到头来免不了要忘了,自己要去往何方。
03:
一个亲戚家的阿姨,曾经闹出过笑话。
假期时,阿姨的单位组织去某国旅游。
临回国的时候,有同事建议大家带个马桶盖走,说用智能马桶盖是时下的潮流,把它夸得天花乱坠。
最后同行的同事几乎人手一个,阿姨本不想买,却耐不住周围人的劝,也怕回去之后大家聊天自己没了话题,勉为其难地挑了一个。
一阵折腾把它拿回到家后,才发现家里的厕所没有安插座,智能马桶盖根本用不了。
当时脑袋一热跟了风,如今只剩追悔莫及。
国外有人做过一个社交实验,来观察人到底会对“别人的标准”盲从到什么地步。
实验在一个医院的候诊室里进行,使用隐藏摄像头拍摄,来就诊的人都对此不知情。
一些工作人员被预先安排在候诊室里完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动作——当他们听到一声铃响之后,就会站起来。
第一名患者来到候诊室,铃声响起,她周围的人都按照预定计划站起来了,只有她在座位上一脸茫然。
但在第二次铃响之后,她也迷迷糊糊地跟着周围的人一起起立了,尽管没有任何人要求她这样做。
这名女士渐渐适应了“听到铃声就要起立”的规则。
即使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离开了,整个候诊室只剩下她时,铃声响起,她仍然会自觉地站起来。
直到下一个患者也进入候诊室,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解释道:因为其他人都这么做,所以我觉得我也应该这么做。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几乎是在意料之中的,新加入的患者也接受了这个规则。
渐渐的,诊室里的患者越来越多,所有人都逐渐加入到新规则之中。
原本只是第一名女患者偶然学到的行为,一下子就成为了新的规范。
人总是趋向于按照既定规则行动,但在这场实验的局外人看来,这无疑是一场愚蠢的闹剧。
可悲的是,实验中发生的情况正是现下的缩影。
太多人被周遭不重要的评价裹挟,把初心作为筹码,只为交换一份“被认可的优越”。
为了父母口中的体面,放弃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家考公务员。
为了不被亲戚朋友看低,赶着相亲、买房、买车。
为了做所谓情商高的人,真实的想法从来只敢埋在心底,遇到讨厌的人或事也要笑得温文尔雅。
席慕蓉在书里写:在一回首间,才忽然发现,我一生的种种努力,不过只为了要使周遭的人都对我满意而已。
为了要博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我战战兢兢地将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中途,才忽然发现,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04:
人生课题面前,不需要那么多参照物。
只有体会过自由选择乐趣的人,才会懂被他人的思想填满生活,是件多被动的事。
日剧《我们由奇迹构成》里,男主在别人眼里,非常“奇怪”。
明明是大学生物老师,却总是做一些“无聊”的事。
他在路上会跟狗打招呼,每天跟乌龟说晚安,甚至想方设法为生活在两片不同森林里的松鼠搭桥。
有人说他“自由散漫,不守规矩”,他却过得十分自得。
能说出自己的100个优点,可以坦然地说:“我喜欢我自己”。
日子一天天过下去,看似奇怪的他反倒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院长赏识他,学生尊重他,朋友也觉得他很特别。
生活对你我而言,意义应当各有不同。
时代的车轮轰隆隆向前,一茬又一茬的“标配”不断更替,它们就像吊在驴眼前的干草,让它不停拉着磨转圈,却永远无法吃到。
当你不断地羡慕别人时,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我到底向往怎样的生活,想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价值。
槽值小妹
微博 | 抖音 | 知乎: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