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娟
一辈子很长,但是关键的就那几步,找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以及理性地做出决断,是很多成功人士必备的能力。
因此,首先,我们要学会逃离思维定式。
其次,我们要学会灵活变通。最后,我们要学会运用精细化思考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女人一生最应具必备的思维习惯,请逼自己养成。
正文
1、学会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我们生活中常因为选择而陷入苦恼之中,特别是面临个人前途和事业发展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先看两个案例,通过案例来学习如何逃离选择困境,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个案例,一名大二的学生小李,他从高一开始就想学习动画制作,但是高考失利让他没有读理想的专业。
现在小李陷入了职业选择的迷茫期,他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有学动画专业,耽误了未来的发展。
第二个案例,员工小林在一家小城市中的公司做行政工作,这份工作与他的专业无关,他也并不满意。
认为只有在大城市中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将所学的专业学以致用。但是小林又没有自信,不知道自己能否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理想目标,但是理想目标与当前处境相差悬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这种落差导致了小李和小林陷入了两难境地。
当我们陷于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
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的假设”,从而限制了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范围。
这样导致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意识不到还有更多的其他选项。
比如案例一中的学生小李,他的隐含假设是,觉得自己的爱好和职业要统一。
所学的专业决定着职业选择,自己没有学动画制作的专业,以后就无法从事这个行业了。
案例二中的小林,他的隐含假设是,只有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于是他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满意归咎到城市上面。
小李和小林的隐含假设表面上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仔细推敲一下,这种自己觉得的假设都是我们的偏见,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些假设是对的。
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假设的不合理成分,挣脱这些假设给自己造成的束缚,发现改变现状的途径,努力去找到一些新的可能选项。
那么,就小李和小林的案例来说,小李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动画知识,到动画学院蹭课,到网上发布动画作品,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在动画事业上取得成就。
小林也不一定非要到大城市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可以在公司内部寻求岗位的调换,或者提高能力后,到本地其他公司去选择更好的工作机会。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当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不妨先试试这三步:
首先,找出我们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其次,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最后,灵活思考,努力找出其他可能的选择,而不是只纠结于当下的选择。
对于刚才案例中的小李小林,我们找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隐含假设。还有一些隐含假设,潜藏在很多人的思想深处,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
拥有赛道假设的人,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
这类人可能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不敢试错,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在一个被外界固化了的轨道上不停地跑着。
拥有这种假设的人认为,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但是长大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在职场中运用视觉化思考很有帮助。
第三个隐含假设是心理学中讲的“僵固型心智”。
拥有这种假设的人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
于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就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第四个隐含假设是“零和博弈”。
暗自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刚才我们说到案例中的小李,他其实就是一种低关联假设,认为自己的爱好和职业不存在关联,没有学到喜欢的动画专业,就无法从事这个职业。
案例中的小林,其实是一种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不懂得灵活变通,其实在小城市工作一样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上面的四种隐含假设曾经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现在应该是跟它们说再见的时候了。
我们不要被固有的思维模式困住,要灵活思考,为自己找到更多可能性的选择。
好,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被自己的思维定式所束缚,以至于忘记寻找更多的选择。
这个时候,我们要认清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即,思维定式。
然后识别这其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最后,灵活思考,努力找出其他可能的选择,不让自己局限在仅有的选择中。
2、三种灵活的思维框架
下面给大家分享三种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来帮助我们寻找新的方向。
第一个思维是把目标先放一放
很多人的烦恼来自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想实现,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感到无所适从。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忧心忡忡,甚至感到心力交瘁。
我们可以把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
在这个停下来的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里,你可以休息放松,也可以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
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可以重新开始。比如你可以设定在一年中,拿十个月时间全身心工作,余下两个月时间来发展自己的爱好,也就是说用十个月里赚的钱来养活另外两个月的自己。
这样我们的生活、学业和事业可以变得更加灵活,有更多辗转腾挪的空间。
第二个框架是学会能力嫁接
美国有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叫罗伯特·朗,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接受教育,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又成为了一名物理学家。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突然辞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从幼年起就非常热爱的折纸艺术中。
后来,他成为了世界顶尖的折纸艺术家,一件作品可以卖几万美元。
他是如何从一位物理学家变成一名折纸艺术家,把儿时的爱好最后变成自己的职业的呢?
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一直在业余时间探索折纸艺术;
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了折纸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凭借他强大的数学功底,历经多年尝试,他终于成为了世界顶尖的折纸艺术家。
罗伯特·朗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平时生活中,你可以在业余时间把爱好培养成自己的一项技能,并把这项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比如你喜欢写作,那么可以报个写作班,学习一下写作的技能。你也可以在写工作报告的时候,把学习到写作的技巧运用其中。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关于工作和爱好,我们可能早已形成了某些僵化的看法,比如工作是被动接受的苦差事,爱好就是图个消遣娱乐。
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把工作和爱好隔绝开来,容易造成我们生活的割裂。为何不换个角度看问题呢?
工作是否也可以变得活泼、主动而享受,爱好能否不只是消遣,也能具有工作一样的严肃成分呢?这就是“特性改造”。
当你认为你的工作枯燥无味时,你不妨考虑一下如何去“改造”你的工作,包括挑战你的时间分配,优化你的工具,改善你与同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是一名普通职员,你的个人爱好是画画。
那么你可以考虑在工作中用画画来表达你的想法,不论是在工作汇报演示还是会议时,你都可以展露出你的才能。
引起领导的重视和欣赏,你甚至可以在公司或者部门内推广用画画表达的方法,使它成为更多人提升工作效率和沟通效果的工具。
好了,以上我们学习了三种灵活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这样做:首先,我们可以大胆地重组时间,让理想与现实兼顾且不冲突。
其次,我们可以将一项能力灵活运用在多种工作之中。
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对工作和爱好做出创造性的改造,使你的工作像爱好一样有趣,爱好也可以变成工作来赚钱。
3、精细化思考
过去人们常常因选择极其有限而痛苦,而现在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
所以,在两难困境之外,我们还要回答另一个常见的问题:选择太多怎么办?
我们该如何在众多的选择中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并确信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呢?
其中一个基本方法就是“精细化思考”,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精细化思考来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呢?
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比如,就拿挑选工作为例,小李拿到了四个不错的工作Offer , 粗略想想,每个机会都有其优缺点,一时难以选择,该怎么办?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
这一步叫作重新定义问题,把原来的问题重新定义为一个更根源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第二步,就是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罗列出多种考虑因素,比如小李选择工作时,可以考虑“收入”“发展机会”“工作时间”等等。
第三步,是列一个表格,针对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打分,比如最看重收入,收入打5分,不太看重发展机会,可以打1分。
将所有因素的分数相加,即可得到每个工作机会的总分,然后通过分数比较,你就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份工作。
当然,维度分析法虽然有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情境,尤其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除了理性的思考外,还需要我们学会聆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声音。
好,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面对艰难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学习精细化的思考方式。
第一步,从源头梳理,问自己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步,罗列出考虑和影响选择的因素。
第三步,列一个表格,将这些因素根据重要性从高到低打分,最后根据总分选择出最好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逃离出思维定式,学会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其次,我们不要局限于固定的选择中,要学会灵活变通。最后,我们要学会运用精细化思考,理性分析,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作者:小娟,一个1米66.5的硕士研究僧,喜欢用文字温暖每一个孤独的灵魂,然而小娟毕业于护理学院,一个喜欢讲故事,熬鸡汤的女孩,很感谢你能来,你也走了很远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