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朋友圈里又多了一位全职妈妈,心里不免咯噔了一下。
众所周知,我一直觉得全职妈妈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很多人觉得,全职妈妈的日子很爽,不用朝九晚五地上班打卡,不用看老板脸色,不用和同事不时上演一出宫斗大戏。
可是,你随便问一个全职妈妈感觉怎么样,无论她们是心甘情愿还是被逼无奈,得到的回复百分之百是同一个字:苦。
这几年,身边越来越多的女同事都陆续结婚生子。过去,我一直觉得女人一旦当了妈,基本上就没什么事业心了。
每天踩着下班铃奔回家做饭,节假日想让她们加班更是想都别想。
可是,我错了,那些休完产假回来的女同事个个都成了女金刚。一细问,原来都怕自己丢了工作,不得不回家带孩子。
每每说起休产假的日子,她们无不感叹,和当妈比起来,上班实在太轻松了。
几年前,一个女同事在一片反对声中勇敢地辞了职,理由是任何人带孩子她都不放心。
公婆的文化程度不高,保姆又铁定不会尽心尽力,想来想去,必须亲自上阵,才能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的确,她身上具备一个超级母亲的标配,名校毕业,海龟学霸,智商、情商都是一流,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工作上,更是那种肯对自己下狠手的人,再难的项目,不眠不休也要啃下来,绝不轻易服输。
学习都是触类旁通的,就凭她工作上那股狠劲儿,所以我从没怀疑过她当妈的能力。可人生常常事与愿违,你手握一把好牌,却打不赢一局比赛。
这些年,她完全没有养儿为乐的惬意,笑容越来越少,白头发却越来越多。孩子2岁的时候,得了一场肺炎,医生说没有生命危险,她却自责了整整一个月,觉得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女儿。
后来,女儿上了幼儿园,功课各种跟不上,她又加班加点地给她补课。为了让女儿有学英语的环境,每年假期都带女儿到国外生活。
可即便这么认真努力,孩子还是没有像她一样光彩夺目,反而平凡得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才艺。
有一次,在街上远远看见她带着女儿去上英语课,风风火火,依旧是那副雷厉风行的模样,但看得出来,她再也没有过去那种自信和得意。
小时候,社会教育我们,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长大之后却发现,那些把妈妈当做职业的女性大多过得并不好。因为事业和养育在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
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具备很多要素,知识、能力、热情、勤奋、努力。但这些要素每一个放在妈妈的角色里,都是毒药。
生活里,很多妈妈变成怨妇的惨剧都是从把养孩子当成事业开始的。她们总是喜欢说,我花费了那么多心血,孩子为什么就是不成器。
讲真,孩子是一块璞玉,但妈妈却不是工匠。无论你多么用心打磨,他都不会变成你期待的模样。
他只能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与其说全职妈妈不是一种职业,不如说是一种心态。
有些女人即使没有全职在家,也喜欢把孩子当作给自己长脸的唯一筹码。你一定常听人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骄傲就是孩子。
说实话,每次听到这句话,我都在想,这样的家庭里,孩子的日子又过得怎么样呢?
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有一个朋友,上高中就来了美国,妈妈为了她,卖掉了一套房,辞掉了薪资相当不错的工作,来美国陪她读书。
活像《北京遇上西雅图》里面王倩演的浩浩妈。一落千丈的江湖地位,让儿子成了她唯一的指望。
我这个同学也很懂事,一路高歌猛进,在常春藤拼了很多年。他没有像电影里的浩浩一样变成一个自闭抑郁的孩子,相反他阳光得不得了。
直到毕业前的那一次律考失败,他离名利双收的美国律师只差一步之遥的时候,被阻挡在了门外。
其实,每年都有不少人会败给这场考试,顶多再等半年的时间,但他却像天塌了一样一蹶不振。
有一段日子,他定期去看心理医生。偶尔会说起,每次一想起妈妈期盼的眼神和这么多年的付出,他心里的愧疚就排山倒海般袭来。那种无力回报父母的感觉,我懂。
但让我惊讶的是他妈妈是个非常坚强的女人,但坚强反而培养出了脆弱。
或许,当孩子发现母亲的成就始终和自己有关的时候,他反而会胆怯,会经不起挫折。
妈妈这种角色真的不适合全情投入,否则你就容易爱得很苦,难以把握分寸,更难得体的退出。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威尼康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足够好母亲”的概念,妈妈无需完美,只需要恰到好处。
他说:“足够好的母亲,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她的婴儿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地适应得越来越少,并根据婴儿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对她的失败。”
说得多好。
母爱注定是一场挫败,每一个母亲都无法避免要面对与孩子的分离。
唯有一种人能坦然接纳这种挫败,那就是领悟到当妈这件事本身是一场自我修炼。所有的养育和教导都不是为了造就一个怎样的子女,而是帮助你更深刻地体验生命而已。
我曾经问过一个待产还在开电话会的女同事,生孩子这么大的事,何必要再这么拼命。她头慢悠悠地抬起头来反问我:“哪件事不重要呢?”
是啊,妈妈不过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所要扮演的众多角色中的一个而已,如果你太投入,就很难出戏。
想来,一个好妈妈应该是孩子的摆渡人,把孩子平稳地从小家渡到一个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