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的年轻人,想和父母和平地度过七天假期,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新型肺炎疫情的蔓延,假期的延长,更是给家里撒上了火药,一点就能炸。
比如前些天,几乎所有家庭都爆发了一场艰难而激烈的拉锯战——到底要不要戴口罩。
好不容易苦口婆心劝住了父母戴口罩,父母又听信了传闻,一大早跑去买双黄连口服液。
口罩+双黄连,真是有苦说不出。
往年春节,你还可以出门见见朋友,缓和一下和父母的气氛。
今年不行了,被疫情关在家里,低头不见抬头见,所有一年没看见亲人的喜悦,短短几天全部化成了看对方的不爽,加倍奉还。
原来无比期待放假,现在却在思考:为什么还没有上课?为什么还没有上班?
矛盾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调查显示,2/3与父母同居的成年人表示,自己与父母仅有的交流方式就是争吵[15]。
你可能昨天刚为双黄连和父母吵完,今天又因为父母催婚催找对象爆发。
除了“奔三的人了,你怎么还不找女朋友”,“谈了恋爱你就不孤单了,爸妈就放心了”之类的唠叨,可能还有一周五场的相亲在等着你[1]。
现在疫情蔓延倒是不用相亲了,那就只剩下没完没了的唠叨了。
可怜弱小又无助,瘫在家里活脱脱我本人 / 《我爱我家》
爸妈正好让你借此机会好好反思,为什么找不到对象。就连随口问了一下家里的指甲剪放在哪,爸妈都能上升到结婚的问题:
你这都不知道?不会自己找吗?你真是毫无生活自理能力,你要学会做家务,学会当贤妻良母,今年赶紧结婚!
如果你刚好在家加班,心烦意乱,没忍住怼了父母一句“你再这样我都不敢和你住一个屋子”,那你大概率会被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收获一句“你爱和谁住和谁住”,成功被亲爹气哭。
到了晚上,还要灰溜溜爬上桌子吃晚饭。
不过有人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两个矛盾,今年回河南过年的王先生,在多次劝说父亲戴口罩无果后,就以不戴口罩,以后就别再提结婚、相亲的事来威胁父亲。
当然,只要你在家,你爸妈还是你爸妈,他们永远能抓住你的“把柄”,把你训斥一顿。
晚上躺在床上玩手机,你绝对想不到住在隔壁卧室的老爸竟然还打来电话,催促你赶紧睡觉,堪称当代午夜凶铃。
在卫生间洗漱,正巧收到同学发来的消息,忍不住停下洗漱先和同学聊了起来。在门外的妈妈就会福尔摩斯似的发现卫生间没有动静了,免不了又是一通叨叨[3]。
不过,相比父母的找茬儿,这届年轻人的“大义灭亲”也够狠。
在四川眉山,一名女子苦苦劝导父母疫情严重,不要去茶楼打牌,父母不听劝阻,女儿则直接一个电话打到街道办,举报父母参与“赌博”[2]。
拗不过父母但不敢报警的,也忍不住幻想,“希望我爸在外面打牌打着打着,被排查人员带走隔离,隔离14天没事再给我放回家”。
在爸妈眼皮子底下讨生活,一天可以花式吵架五六七八次 / 《囧妈》
当父母终于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听了你的话,老老实实待在家里不再出门,你就更成了他们挑毛病的对象:
天天睡觉睡那么久,你是猪吗?
天天那么晚睡,抵抗力会变差知道吗?
能不能别一直盯着手机,眼睛都要瞎了!
你穿的这件衣服丑死了,明天给我换掉。
地上怎么这多头发,全都是你掉的。
你有看肺炎新闻的精神头,早就考上清华北大了!
你能不能站起来活动活动,都在沙发上坐了一天了!
......
延长的假期提高了被父母嫌弃、和父母冲突的频率,照这样下去,恐怕接下来两年都不想回家了。
父母和我们,早就不一样了
别看每个人与父母吵得各有不同,其实真正讲起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两点:生活习惯不同,价值理念不和。
爸妈是早睡早起的养生党,而你早已习惯了昼伏夜出;爸妈嫌弃你整天啥事不干光玩手机,你又嫌弃爸妈成日唠叨……
方家对儿子方一凡的教育理念算是开明了,但是父母子女之间仍然有诸多摩擦 / 《小欢喜》
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如此迥异的差异呢?
就拿网友提名最多的作息时间为例,为啥咱爸妈每天都早早上床呢?为啥他们就一定要天不亮就起床呢?他们没有夜生活吗?
他们确实没有。
年龄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微信发布的2018男用户使用报告,熬夜最多的都是90后和00后,而70后、60后恨不得与太阳保持同步作息[4]。
白天有空打打小麻将才是属于爸妈的娱乐
当然了,除了年龄,所处的城市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人调查了中国各个城市的作息时间,一线城市理所当然地拿下了熬夜冠军,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加班[5]。
比如说,对于住在古城区的老苏州们来讲,六点吃完饭出门散个步可能就算夜生活了,七八点路边的店铺就打烊了,但隔壁陆家嘴的写字楼里可能到半夜十二点还灯火通明。
所以你让那些Audrey、Alex回到各自的屯里,七八点也不可能睡得着。而让习惯了早睡的爸妈追求夜生活,更是天方夜谭。
1979年,法国摄影师在上海街头拍到的人们在橱窗前的景象,在父母生活那个年代,电视都是奢侈品,节省是父母们大半辈子的生活经验
还有一些习惯则明显带上了时代的烙印。
比如说,有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不懂得尊重自己,侵犯自己的隐私,进房间不敲门,乱动自己的东西。然而他们可能不知道的事,在父母成长的年代,隐私是多么虚无缥缈的概念。
农村就不用说了,城市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以上海为例,沪语小说《繁花》中阿宝、沪生迁居各个新村的情节恐怕能让不少老上海人得到共鸣,那个时候就是典型的一户一室、集中安置的居住特色。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都仍然有数十万户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还有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不到2.5平方米,往往是全家共处一室,毫无隐私可言[6]。
老妈带着兄妹五人生活在二三十平的小房子,生活空间狭小,很难说有什么隐私 /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此外,父母的心理因素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分为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目标,其中成年早期的主要发展目标就是建立亲密关系。
也就是说,子女长大成人以后,尤其是子女也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生活重心就会迅速转移,而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依然事事以子女为中心,还按照带小孩的那一套和子女相处,很可能就会引发冲突[7]。
1983年,北京西单,四合院里的一场婚礼,子女组建家庭后生活中就不只有父母了,这个时候往往也需要面临更多的矛盾
就像张韶涵歌里唱的:“你爱我的方式,往往让我想闪躲。”所以很多时候,哪怕父母是好心,子女也会觉得厌烦,父母得不到正面反馈,往往又觉得子女不领情,造成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一味让着父母是不行的
既然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会与父母闹矛盾,那最大的问题来了:我们该怎么解决矛盾呢?
相信无论是谁,都能说上两句:加强沟通,减少误解!
只是……到了自己身上,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和爸妈聊上几句,结果还没来得及切入正题,你和爸妈就已经吹胡子瞪眼了。
遇上苏大强这样的爸爸,暴脾气苏明成也经常吹胡子瞪眼 / 《都挺好》
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难道是你真的和爸妈八字不合吗?当然不是!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掌握合适的沟通技巧。
年轻人活了这么大,好多人都已经不会和父母沟通了。没关系,我们重新捡起来。
心理学家推荐了几种与长辈沟通的技巧[11]:
首先你不是在参加《奇葩说》,你沟通的目的不是要说服你爸。你想要一个清净的春节,想要你爸理解你,那就要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
比如说,在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想要xxx,而你们希望xxx,那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我们的要求都满足?”
接下来,最好不要对父母的想法感到不耐烦。你的一句敷衍的“嗯”,可能就会毁了别人一整天的好心情。
你在听他们说话的时候,可以关注细节,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包括点头赞同、重复对方的话或者是根据对方的想法进一步提问。
很多年轻人和同龄人交流都收放自如,一到父母这里就仿佛卡壳了一样,不知道该怎么说话。
拜托,他们也是成年人啊!
还有就是,不要随便否定父母,就算你知道双黄连口服液不可以预防新型肺炎病毒,那也最好等他们说完,再耐心解释。
你不喜欢头脑风暴会上那个没等你说完就嘲笑你方案的同事,你父母也不会喜欢说话说一半被你给打断。
父母实在无法忍受禁足,想出门打牌,你们可以坐下来一起商量办法,再一个个比较、排除,选出最合适的那个方法,比如——你陪他们一起打。
此外,在沟通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可以试着多谈“自己”的感受[12],你觉得七点起床太早,可以说:“【我】试过七点起床,但是这样我就太困了。”而不是:“【你们】一大早把我喊醒,太吵了!”
这些方法看起来似乎很浮于表面,但其实都是心理学家推荐的技巧。转化成具体场景,特别有用。
哦对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害怕吵架。
吵架不是问题,因为什么而吵架才是问题。所以在化解矛盾之前,我们也要先确定,问题的根源究竟是什么[8]?是你妈嫌弃你十点半才起床?还是你嫌弃你爸上厕所不关门?
吵归吵闹归闹,一家人还是要齐齐整整呀 / 《我爱我家》
解决方法很简单:谁错,谁道歉。
如果自己错了,放下面子道个歉(还能保证你第二天不会露宿街头)。
研究发现,当遇到冲突的时候,道歉是缓和关系、获得对方谅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可以有效减少人们的愤怒情绪,让人们更容易原谅彼此[9]。
曲筱筱主动向父母认错,有时候道歉的确可以让父母子女关系更加和谐 / 《欢乐颂》
道歉,不是嘴上笑嘻嘻,心里妈卖批。
光说“我错了”可没用,你得说你错在了哪儿。
爸妈喊你吃饭你不来,就老老实实回答开黑戴耳机没听见。
与其发毒誓说一定早起,还不如随手设置一个闹钟来得可信。
这三个技巧叫做:主动承担责任、不找借口以及给出靠谱的承诺[10]。
千万别憋着不吵架。憋在心里不讲肯定是不行的(毕竟如果憋得住你也不会点开看到这里)。
为了刻意避免冲突而长期抑制情绪会造成压力增大,所以可能最后矛盾没憋住,自己也心累了[13]。
一味的忍让不是最好的方式,仅仅依靠“心中的爱和包容“是无法构建健康的关系的,最终还是要靠更多有意义的交流[14]。
我们希望子女与父母的和解,不是因为觉得爸妈是老古董,所以让着他们,不跟他们计较,而是双方真的能够平等沟通,彼此理解。
让我们重新学会和父母交流吧,毕竟,我们每年陪在他们身边的时间,真的太少了。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春节过节变“过劫” 如何应对父母催婚链接
[2]川报观察:《这个“举报”有点儿意思!彭山一女子举报父母“赌博”链接
[3]中国青年报:《一放假就被“嫌弃”?超六成大学生向父母展现“求生欲”链接
[4]微信报告:哪些人爱熬夜链接
[5]哪些城市能熬链接
[6]上观新闻:《天下第一难!曾经上海数十万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到4平米,如何让旧改进入快车道?链接
[7]Berger, & Barbara. (2016). An unexpected war of ages: clinical issues and conflicts related to young and middle adult development. Smith College Studies in Social Work, 86(1), 35-44.
[8]Clarke, E. J., Preston, J., Raskin, J., & Bengston, V. (1999). Types of conflicts and tensions between older parents and adult children. Gerontologist, 39, 261–270.
[9]Fehr, R., Gelfand, M. J., & Nag, M. (2010). The road to forgiveness: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of its situational and dispositional correlat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6, 894–914.
[10]Schumann, & Karina. (2014). An affirmed self and a better apology: the effect of self-affirmation on transgressors" responses to victim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4, 89-96.
[11]Weitzman, P. F., & Weitzman, E. A. (2003).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with older adults: protocols for resolv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and for enhancing interactions with doctor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3(4), 523-535.
[12]Deutsch, M. (2000).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M. Deutsch, & P. Coleman (Eds.), The handbook of conflict resolution (pp. 21–4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3]Weitzman, P. F., & Weitzman, E. (2000). Interpersonal negotiation strategies in a sample of older women. Journal of Clinical Geropsychology, 6, 41–51.
[14]Van Gaalen, R., & Dykstra, P. A. (2006). Solidarity and Conflict Between Adult Children and Parents: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4), 947-960.
[15]Clarke, E. J., Preston, J., Raskin, J., & Bengston, V. (1999). Types of conflicts and tensions between older parents and adult children. Gerontologist, 39, 261–270.
[16]Halpern, J. (1994). The sandwich generation: conflicts between adult children and their aging parents. In D. Cahn (Ed.), Conflict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 143–162). Hillsdale, NJ: Erlbaum.
作者:郑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