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估计会很费解,本文想说的是作为成年人,如何理解自己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具体说就是身处这些关系中,遇到自己不认可的看法、观点、做事特点时,该如何处理自己情绪波动。
比如,父母年老了,无能为力,作为子女照顾是责任,也是必然义务,但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能子女之间看法不同,做法不一致,在对待老人态度上,彼此有冲突。
你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不错,认为态度要好,考虑要周到,可能别人不这样认为,会抱怨父母脾气不好,无法相处,怨言颇多,这会让人纠结难受。
这个现象反映出不同孩子之间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不同,起码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样子。
面对这个问题,该如何破解呢?
首先,要认知到关系具有心理现象特点
心理现象的主观特点:同一个事情,不同人想法感受截然不同。
就家庭关系而言,这样不同态度的关系反映,不仅没有问题,反而很正常。
问题在于,假如是我们身处其中,由于兄弟姊妹看法不同,矛盾双方指向都是自己亲人,无法站队取舍,会不由自主的感到痛苦,想干涉效果必然不好,因为改变别人的念头千万别想。
如果是内外矛盾,为了解决不平衡心理冲突,我们会采用“认知失调理论”解决问题,比如倾向于认为外人是错的,自己家人有些瑕疵也情有可原。
现在这种大家庭内部冲突不好办,你试图说服任何一方,都不会听,听不进去,所有劝解劝和必然瞎子点灯白费蜡。
原因再说一次,心理感受因人而异,关系就是心理感受表现。
有了这个心理感受理论,我们认知上会理解,但是真正接受,还得继续下一步。
第二步,要接受不同关系感受下的处理方式
也就是说,你与父母关系感受良好,那就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别人与父母关系不太好,那就尊重别人的处理方式,不要强行要求非你的模式不可。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偏心这个现象不用特别解释,而被偏心照顾的那个孩子未必最感恩也是正常,别认真区分,要难得糊涂。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说的非常好,“我只知道这是我的父母,不是你们的父母”,由此为父母做事情才不会攀比,否则一定心理失衡。
这样,在理解特有亲子关系不同基础上,我们做好自己,对于别人要允许人家按照特有感受做自己。
哪怕是对于同一个父母态度上,也要允许这样。
其实,都有体会,即便是兄弟姐妹,都是亲朋好友,彼此关系远近一定不同,换成对于父母态度上,也要允许。
如果,你不满于某个兄弟姐妹对父母的态度,唯一解释是你认为自己付出太多了,进一步说你没有认可自己感受的亲子关系配得上你的付出。
第三,用心理技术,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
亲人之间关系和为贵,当然促进心情释然更好的,为此可以尝试采用联想技术,促进亲人关系的亲密。
人性偏向记住不好的事情或者糟糕感受,比如“认为”被父母不公平对待,年轻时候为家里付出更多。打个比方,我们借了别人100元钱容易忘记,我们借出100元钱会持久不忘。
这时候,我们可以先自己尝试使用联想技术,再借助各种机会推荐给我们不满的人。说不说我们的事,听不听他们的事,也许你说的恰到时机,就会有好效果。
这个技术具体说,就是回想父母对自己做的三件事情,越感动越具体效果越好。
这在一般说话中也在使用,比如父母养大了自己,父母为孩子婚姻大事操心,父母关心孩子成长成绩。
有朋友借用这个技术说了三件事:小时候尿床频繁,夜里总是被耐心换好被褥;不善言辞只会驱使干农活的家长,会在雨天歇息时问世界五大洋是啥,然后说山羊绵阳小羊等;为了供应读书费用起早贪黑挣钱;只要是读书的事情就全力支持;转述父辈小时不容易的事情,被祖辈的不当对待,缺失的亲情。
而借助这个也可以想起你所不满的亲人的具体事情,为自己付出的事情,心态会平静且改善。
这个具体化联想技术,可以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解释,用感动自己事情刺激现在,想起的过去感动多了,针对当下的人也就好多了。
这也许就是心理学家说的,“想要幸福感强烈,就多想想别人对自己的好吧”,因为忘恩负义毕竟是大多数人的本性。